宁波市海曙区集士港镇中心小学 林婧婧
爱学生就要真心实意地对学生倾注一腔热情,尊重学生,它能拉近师生情感的距离,解除问题生对老师教育的逆反心理。
那天学了《鸟的天堂》后,我让几个孩子到我办公室来背诵课文里的段落。中午,我坐在教室里改作业,一个女孩子上来背书。她先把书翻到那一页,恭恭敬敬地交给我,然后一下子就蹲在我身旁开始背书。我蓦然一惊,改作业的笔一下子停了。“请你站起来!”我对孩子说。孩子站起来了,继续背书,似乎丝毫感觉不出蹲和站有什么区别。可是,我的心却不再平静,这个细节让我思绪万千,当然,更多的是自省。
怕我麻烦,给我翻书,怕我坐着听不见,就蹲到我的身旁,这个女孩子心细如发,考虑得实在周全。可是,我却深切地感受到了孩子卑微的自我意识,她尊重老师,却忘了尊重自己。
也许有人会以为这仅仅是个例,事实上,这样的事虽不普遍,却也绝非偶然。究其原因,错不在学生,而在于我们老师喜欢听话的学生,也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这样那样地限制着学生、要求着学生,久而久之,孩子的自我意识淡漠了,创新意识缺乏了;尊师意识强化了,奴性特征明显了。
还记得刚接手一年级时,第一天开学,一个唇红齿白、活泼好动的女孩子按捺不住好奇心在教室穿来穿去,嘴里叽哩呱啦讲个不停。初时,我觉得她可爱,久了就烦了,于是忍不住板起了脸,对她说:“请你安静下来。”话音一落,她一下子就没了声音,一个早上,她就再也没如初来时那般活泼过。事后我想,也许就在那一刹,她原本那满心的欢喜、满满的期待,被抹上了一层黯然。那一喝,喝掉了她言行的自由,让她明白,这里不是她的天地,一切得老师说了算。
我们常给孩子灌输“听话”教育,在家听爸爸妈妈的话,在校听老师的话,去奶奶家听奶奶的话,去同学家听同学父母的话……唯独没有告诉他们什么时候该听自己的话。在这样循规蹈矩的教育氛围中,孩子的许多想法连发芽的机会都没有就被埋葬了,而他们也似乎逐渐学会了接受,学会了沉默,学会了忘记自己。在他们眼里,学校是个有很多规矩的地方,老师都喜欢规规矩矩的学生。为了获得老师的认可,我们的学生就被迫或自愿地要求自己做一个听话的学生,时刻准备着,为老师服务。
于是,我们的身边开始出现一群在老师面前唯唯诺诺,唯老师马首是瞻的孩子;老师让他倒垃圾,荣幸;老师向他借一支笔,开心;老师摸一下他的头,受宠若惊;老师对他笑一笑,欣喜若狂……老师是神,是个有很多特权的神。
教育平等失衡了,服务对象错位了,悲哀开始出现了。
孩子在老师面前隐藏了喜好,埋没了个性,逐渐如花儿般失去了色彩。
逐渐地,我知道错了,慢慢地试着蹲下身来看孩子。这一看,我看出了不安,看出了不忍,也看出孩子们那面具背后仍然火热的心。我开始对孩子轻声细语,开始倾听孩子说话,开始赞赏他们自己认为错误的言行,开始用“请”“对不起”“谢谢”和他们交流,开始把微笑送给他们每一个人……孩子做错事,我告诉自己:他们有犯错的权利;上课没人举手,我提醒自己:你该换个提问的方式;作业多了,孩子面露不爽,我主动把作业减下来……久雨见晴,孩子满眼雀跃,我带他们下楼享受阳光。我鼓励他们挺起胸膛走路,鼓励他们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鼓励他们微笑着和老师打招呼,鼓励他们做回真实的自己。
孩子变了,变得阳光,变得自信,在尊重他人的同时也逐渐学会了尊重自己。厨艺比赛时,有孩子跟我说:“老师,你给我们分配的小组我们不喜欢,可不可以自由组合?”“当然可以,不过要照顾那些缺少朋友的同学。”“好!”孩子们欢欢喜喜地去了。一个女生受了委屈,对我说:“老师,体育老师冤枉我了,我不是不肯跑步,而是真的不舒服。”“你怎么不向老师解释清楚呢?”“他没空听我解释。”“那现在去吧。”过了一会儿,她回来,一脸笑容,我知道误会消除了。我外出一星期,回来时,办公室里一下子拥满了学生,他们叽哩呱啦,对我上下打量,催他们回去,没有一点反应,告诉他们这样会影响其他老师办公,很快息了声响,笑嘻嘻地走了。
我知道,孩子们长大了。我也知道,我和他们共同成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