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莫高窟 | 神奇种子在哪里? @ 小星星乐园

发布日期: 2019-04-26 点击次数: 1459

 

 

 


莫高窟壁画非常有名,来这里之前我一直在想:什么是莫高窟?带着这个疑问,去年假期我有幸走进莫高窟,解了心头的疑惑。

 

莫高窟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我们坐上景区的观光车,来到举世闻名的莫高窟。只见一座陡峭的沙山上,断崖分为五层,在断崖峭壁上,顺依山势,每层都开凿了大小不一的洞窟,高低错落有致,鳞次栉比,怪不得被称为“千佛洞”。听莫高窟的专业讲解员介绍,莫高窟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它最初开凿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代不断续凿,一直到元代,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成为集各个时期建筑、石刻、壁画、彩塑艺术为一体的艺术宝库。

 

出于对珍贵文物的保护,规定一次游览只能参观8个洞窟,并且需在讲解员手电筒的照射下参观。于是,我们跟着讲解员开始了手电筒之旅。首先来到的是第158窟,一进门就看到一座卧着的佛像。她长15.8米,头靠枕头,静静地卧于七宝床上,一脸安详。涅槃佛身后的壁画上画着许多人像,他们是释迦牟尼的弟子,表现的是弟子们看到佛祖涅槃时的不同状态,有的笑、有的哭、有的困惑……虽然年代久远,壁画的许多颜色已经发黑,但画像线条仍十分清晰,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墙上还画着许多其他壁画,讲的是释迦牟尼涅槃前后发生的故事,因此第158窟也叫涅槃窟。

 

出了第158窟,顺着走廊向前走,我远远望见一座贴倚山体而建的雄伟的九层楼阁,檐角飞翘,气势恢宏,蔚为壮观。讲解员说这就是第96窟,又名九层楼,建于初唐时期,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整个洞内只有一尊弥勒大佛,高35.5米,两膝间宽12米,是莫高窟第一大佛,世界排第三。我走进洞窟,抬头一看,哇,一眼看不到大佛的脸部,脚掌的厚度比人还高呢!大佛呈坐势,双手支在腿上,右手上扬,左手平伸,面容慈祥。

 

接着,我们又参观了好几个小的洞窟,看到了许多精美绝伦的壁画。这些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姿态各异的飞天,有的手提花篮采摘鲜花,有的轻拨丝弦反弹琵琶,有的彩带飘拂翩翩起舞……看着这些壁画,不禁让人深深赞叹当时画师工艺的精湛!

 

最后,我们来到了第17窟,也就是传说中的藏经洞。站在那个小小的空空如也的洞窟前,仿佛来到了1900年6月22日:道士王圆箓在打扫洞窟时,意外发现一面墙是空心的,当他小心翼翼凿开墙壁时,他发现洞里堆满了书籍、帛画、刺绣,共有5万多卷。虽然王道士发现了藏经洞,让它重见天日,但他也开启了藏经洞的宝物颠沛流离的命运——藏经洞的绝大部分经书帛画等文物先后被斯坦因、伯希和等外国人骗盗走了。听到这里,我感到深深的愤怒与惋惜,愚蠢的王道士、狡猾的外国人,导致莫高窟的宝贝流失在海外,但这不是王道士一个人的错,更是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对文物保护的缺失所造成的。

 

莫高窟巨大的洞窟、佛像以及精美的壁画深深地打动了我,它是我们国家的瑰宝,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它!


指导老师:应柿红

 

 

姚宁老师点评

 

印象莫高窟这篇文章是一篇典型的游记,文章的开头写道,什么是莫高窟?小作者带着这样的疑问,来到了莫高窟,接着向读者从整体上介绍了莫高窟的历史和来源。看到这些鳞次栉比、大小不一的洞窟,生出一种浓浓的民族自豪感。整篇文章的写作顺序即是小作者的游览顺序,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莫高窟一些代表性的洞窟,也在读者眼前铺开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对洞窟内佛像和壁画的描述,多采用排比的方式,例如:涅槃佛身后的壁画上的弟子,神态不一,有的哭、有的笑、有的困惑......除去此处,还有那姿态各异的飞天,有的手提花篮采摘鲜花,有的轻拨丝弦反弹琵琶,有的彩带飘佛翩翩起舞......这样排比的描写,展现了莫高窟内容的丰富与多样,也让人深深地赞叹当时工匠及画师精湛的技艺!

 

整篇习作写得次序分明,井井有条,以自己的游览顺序为主要线索,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串联起来,因此,同学们在写游记文的时候,一定要把握自己的游记顺序,千万不要想到哪儿,写到哪儿。

 

除了写作时要注意写作顺序,还有一点应该注意的就是情感的表达。莫高窟是我们国家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当小作者听到大量文物先后被骗盗走了,感到了深深的愤怒与惋惜,更是提醒自己,要好好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将自己的情感价值观上升了一个层次,而不是简单地游玩记录。情景交融会让文章更加生动,让人印象深刻。

 

写作是一件简单地事情,只要能表达出自己的心中所想,写作更是一件难事,因为要让别人理解自己的心中所想。前者是自己本身的表达欲望,后者则是对文字的布局和语言的锤炼。写作与生活是分不开的,平时同学们要注意仔细观察生活,好好积累语言知识,不要看到一些景象,反而生出“眼前有景道不得”的难处。

 

 

 

 


今天,妈妈买了我最爱吃的草莓。一颗颗鲜红的草莓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当我忍不住一口咬下去的时候,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个问题:我们平时吃水果的时候,比如苹果、桃子、西瓜等,总能在果肉里面发现它们的种子,可是,草莓的果肉里面却什么都没有。那么草莓的种子到底在哪里呢? 

 

为了更好地了解草莓神奇的种子,妈妈特地带我去了草莓种植基地。原来,草莓身上的小点点就是它的种子。草莓属于草本植物,它的茎不是向上生长的,而是贴着地面匍匐生长,而且还会一边生长一边生根。因此,就算只有一株草莓,用不了多长时间也能结出很多果实。刚结出来的草莓是绿色的或者白色的,咬上去很涩,并不好吃。只有熟透了的草莓,才会变成鲜艳的红色,还散发着诱人的香气,闻着就让人直流口水。这时,我的脑海里又有了一个疑问:草莓长这么低,难道就不担心自己被经过的动物吃掉吗? 

 

带着这些疑问,我决定去查一下资料。原来,对于草莓来说,它最担心的不是被吃掉,而是在种子完全成熟之前被吃掉。那样的话,它的种子就真的只能变成动物们的粪便了。所以,聪明的草莓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尽可能长到低处,方便动物们吃到,但是,在自己的种子成熟之前,它要让果实发苦发涩,只有等种子熟透了,才去想尽办法引诱小动物们吃掉它,帮它传播种子。草莓为了传播种子,真是费尽心思、绞尽脑汁!  

 

最后,我脑海里又出现了一个困惑:我吃了那么多草莓,肚子里装满了神奇的草莓宝宝,那么我的便便应该拉到哪里才好呢?

 

 

姚宁老师点评

 

春天到了,我们又换上了单薄的春衣,没事也想趁着好天气去踏踏青,我们的小作者去了哪里呢,原来呀,他去了草莓种植基地。为什么会去草莓基地呢?这在这篇写作开头,小作者就告诉我们了。原来,草莓是小作者最爱吃的水果,可是在小作者吃草莓的过程中发现草莓和其他水果的不同之处,那就是,草莓既不用削皮也不用吐籽儿,那草莓的种子是哪里来的呢?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妈妈带着小作者一起去草莓种植园,接下来我们就看到小作者是怎么解开自己的疑惑的。

 

来到草莓种植基地,小作者终于看到了草莓的庐山真面目,原来,它的茎不是向上生长的,而是贴着地面匍匐生长的,而且还会一边生长一边生根。并且草莓不是刚结出来就红彤彤的,而是绿色或白色的,带着青涩的味道。只有熟透了的草莓,才会变成鲜艳的红色,又泛着诱人的香气。小作者看到草莓是怎么结在苗圃里的。但是,小作者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草莓长得这么低,都快伏在地上了,他不怕被小动物吃掉吗?带着这个疑问,小作者查阅了很多资料,原来草莓长得这么低,是为了方便动物吃掉自己,然后将自己的种子带到别的地方。但是草莓为了防止自己在还没成熟的时候被小动物吃掉,它会让果子发苦发涩,以此来保护自己。

 

整篇文章在行为脉络上,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小作者因为自己的疑惑一步一步去探索发现,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答案。在语言上,小作者将草莓进行拟人化,这样子的写作手法,十分生动形象地向读者科普了一个科学小知识,就是草莓的种子在哪里呢?草莓是怎么生长的呢?原来草莓长得低一些,是为了让方便被动物吃掉,利用动物来传播自己的种子,但是刚结出来的时候,让自己又苦又涩,是为了防止在完全成熟前被动物误吃。当我们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是不是也觉得,一颗小小的草莓竟然这么聪明。这就是拟人化手法运用的巧妙之处。这样的方式不仅让解释说明性的文章显得活泼可爱,也会加深读者的印象。各位听众小朋友们,学到了吗?

 

 

 

 

 

 

上一篇:南海的水 | 多肉“法师”| 多姿多彩的快乐 @ 小星星乐园下一篇:家有小宝 | 女生不简单 | 今天我是小记者 @ 小星星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