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有话说”之书山有路勤为径

发布日期: 2019-04-24 点击次数: 2250

 

栏目主持:毕文侠

 

点此倾听

 

 

 

 

       大家好,我是毕老师,今天是4月23日,正是世界读书日。那咱们就来讲讲读书这件事吧。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让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到了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每年的这一天,世界一百多个国家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和图书宣传活动,咱们中国也不例外。

 

 

       中国人重视读书、勤奋好学,这是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民间有许多关于读书的格言,比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活到老,学到老”,还产生过许多珍惜时间、发愤苦读的故事,被人们所传扬和称道,这些故事相信大家都能说出不少来,比如悬梁刺股、囊萤映雪、闻鸡起舞、凿壁偷光等,我就不再重复了。今天我想讲几个另外的关于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巧的是这几个故事都与三有关。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三个比喻的,它出自西汉文学家刘向的《说苑•建本》篇,原话是: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书中记载:晋平公对他的乐师师旷说:“我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太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把烛点燃呢?”晋平公不高兴地说:“你这是什么话!哪有作臣子的人来戏弄君主的呢?”师旷赶紧解释说:“老臣我双目失明,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曾经听说:青少年的时候爱好学习,就像早晨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中年的时候爱好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晚年的时候爱好学习,就像把烛点燃一样。点上烛和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晋平公听了转怒为喜,说:“你讲得真好啊!”

      师旷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句,并且通过对比,有力地向晋平公说明老年人尽管老了也还是要学习。而相对来说,少年时期的学习,情况更好,更有效果。我们现在都还是青少年,正是师旷所说的日出之阳,所以我们要抓紧这个大好时机,努力学习,为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个故事与孔子有关,叫韦编三绝,它也是一个成语。这个成语里有两个字我先解释一下:第一个是三字,在这个成语中,三字不是实指,不能以严格的数学概念来解释,它是指很多次的意思。第二个是韦字,韦在这里是指熟牛皮。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写在竹简上的,一根竹简上少则十来个字,多则几十个字,一部书需要用上许多根竹简,这么多的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最后才成为一部书。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而用熟牛皮裁成绳索编连的就叫“韦编”,与丝编、绳编相比,韦编是最结实的。

      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孔子到了晚年,喜欢读《周易》,他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读了又读,还附注了许多内容,翻开来又卷回去不知道阅读了多少遍,把编连竹简的熟牛皮绳也磨断了许多次,这就是韦编三绝的来历。可见孔子虽然已经学问很深,还是在勤奋地读书。他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仍然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内容与形式了。”

 

 

        第三个故事说的是董遇“三余”读书,说明了读书要抓紧一切空余时间。董遇是东汉末年的人,他性格质朴,不善言辞,又十分好学。汉献帝兴平年间,关中有个将领李傕带兵作乱,董遇和他的哥哥就去投靠他们的朋友段煨将军。董遇和哥哥收集捡拾野稻谷卖钱来维持生计,每次出去打柴,董遇总是带着书籍,一有空闲就拿出来学习诵读,他的哥哥嘲笑他,但他并不理会,依旧勤奋读书。他对《老子》很有研究,为它作了注释;对《左氏传》也下过功夫。

       有个人想跟着董遇学习,董遇却不肯教他,只是告诉他:“你必须先读很多遍书,读很多遍之后,书中的意思自然就会显现出来了。”求教的人说:“我没那么多时间来读啊。”董遇说:“你应当用‘三余’来读书。”那人问:“什么是‘三余’?”董遇解释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意思是冬天是一年的多余时间可以用来读书,夜晚是一天中的多余时间可以用来读书,下雨的日子是平时的多余时间可以用来读书。

      董遇的这个三余,其实和我们平常所说的碎片时间非常相似,它告诉我们,只要想读书,总是可以找到时间的,哪怕是碎片时间,只要好好利用,假以时日,也一定可以像零存整取一样,学到一大块有用的知识。

 

 

      第四个故事说的是欧阳修“三上”读书,这也是一个好好利用碎片时间的故事。欧阳修是北宋初年的文坛领袖,在他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里十分贫穷,没有钱供他读书,他的母亲就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他认字,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还抄写下来。他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读书,后来终于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曾经对别人说:“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意思是“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半是在‘三上’,就是马上、枕上、厕上。大概只有这样的时候才可以好好构思。”听了这句话,大家是不是有些惊讶?其实仔细想想也不难理解,因为对于文人来说,脑海里忽然来了灵感的时候,往往不是坐在书桌前的时候,而是处于一个人最放松的时候,而骑马、躺在床上也就是枕上,和在上厕所的时候,往往才是一个人最放松的时候。虽然这位大文豪的话听着不太高雅,但却是事实。欧阳修这种善用利用碎片时间的方法,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往期回顾:

       “毕有话说”之火树银花闹元宵

       “毕有话说”之春夜喜雨

       “毕有话说“之慈母的爱

       “毕有话说“之绿意盎然话植树

       “毕有话说“之古诗里的科学知识(上)

       “毕有话说“之古诗里的科学知识(中)

       “毕有话说“之古诗里的科学知识(下)

       毕有话说”之古代名人与美食(一)

       毕有话说”之古代名人与美食(二)

 

 

上一篇:“毕有话说” 之古代名人与美食(二)下一篇:毕有话说 | 古代名人与美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