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唠叨中的博学 | “玻璃医生” | 一个桃木锁 @ 小星星乐园

发布日期: 2021-12-17 点击次数: 472

微信图片_20211216145159.png


小星星乐园

-FM904-


微信图片_20211216145149.png





Part.01


唠叨中的博学

●宁波市鄞州区华泰小学教育集团东校区

三(8)班  汪汝珊

微信图片_20211216145131.jpg



我的爸爸有一双又大又明亮的眼睛,眉毛粗粗的,耳朵大大的,头发短短的,看上去十分英俊帅气。爸爸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那就是——爱唠叨。

    

比如,细雨如丝的天气里,他喜欢带着我去博物馆参观历史悠久的化石,各种珍贵的文物,还有巧夺天工的工艺品。那时的他就会在我的耳边唠叨那些历史故事。

    

比如,风和日丽的天气里,爸爸喜欢带着我去公园玩。公园里有粉红的桃花,有雪白的梨花,有嫩黄的迎春花,当我陶醉在花的海洋里时,他又开始唠叨起这些植物的名称和特点。

    

再比如,晴空万里的天气里,爸爸喜欢带着我去走老街、穿小巷,寻找各种美食。香喷喷的烤羊肉串,酸溜溜的糖醋排骨,甜滋滋的糖葫芦,还有闻着臭吃着香的油炸臭豆腐……我在美食的世界里尽情遨游着,这时候,爸爸又要唠叨这些美食的由来和制作方法了。

    

这个爱唠叨的爸爸,有趣的爸爸,博学的爸爸,我可真爱您哪!


指导老师:陈雅君



张静老师点评




写人的文章,通常都是通过一件或几件事,来表达自己对某人的某种情感。汪汝珊的这篇文章写的是爸爸,虽然也是表达了自己对爸爸的敬爱之情,但写法比较特别。


乍一看,除了第一段的外貌描写还算是夸赞之词外,其他似乎都是在“吐槽”爸爸“爱唠叨”这个毛病。这里小作者用了三个比如,分别列举了三个场景:去博物馆参观,爸爸唠叨历史故事;去公园玩,爸爸唠叨植物特点;去走老街,爸爸唠叨各种美食,这个排比段式的结构不仅让文章的条理显得非常清楚,而且把爸爸爱唠叨这个特点阐述得严密透彻。而“唠叨”一词,在我们的认知中并不是什么好词,甚至还带有贬义,但通篇读下来,我们会发现这恰恰是小作者欣赏爸爸的地方,这种“正话反说”的修辞手法,我们称之为“风趣反语”。


比起直白的表达,反语在情感上会显得更加充沛,给人留下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因此在平时写作中,同学们也不妨可以尝试一下这种写作方式。





Part.02


“玻璃医生”

●宁波国家高新区信懋小学三(3)班  张佳琪 


微信图片_20211216145123.jpg



我家的几扇玻璃窗“生病”了。今天,趁妈妈休息在家,我们决定给它们治疗一下。

    

一号玻璃窗得了“癞疮”。因为邻居家正在装修,石灰、水泥四溅,它的身上长满了凹凸不平的“小痘包”。它仿佛在向我哀求:“小主人,能不能给我喷点药,除一除我满身的痒痒包?”看着它身上密密麻麻的污点,我们赶紧拿来小铲子,喷上玻璃水,上上下下铲了一通,再用毛巾一擦,“癞疮”不见了。

    

二号玻璃窗的皮肤严重过敏。它天天在厨房里和油烟机相伴,身上沾染了一层厚厚的油渍。我们先喷上玻璃水,让油渍软化一下,然后用刷子使劲地来回刷。我的两只胳膊又酸又疼,可很多油污还是牢牢地趴在玻璃上不肯松手。没办法,我只得一次次反复冲刷,最后终于治好了它的疾病。

    

三号玻璃窗骨折了。前几天,我家的小捣蛋——妹妹把玩具车一扔,砸在了这块玻璃上。顷刻间,它的脸上出现了一道触目惊心的“疤痕”。我和妈妈医术不够,只得打电话向一个很厉害的伯伯求救。他拿来一块全新的玻璃,轻轻松松就给窗户换了张新脸。

    

看到一尘不染的玻璃窗和亮堂的家,我想我这个小医生的技术可真不错!


指导老师:毛丽虹


张静老师点评




都说孩子的想象力是无限的。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一件物品、一件小事,在他们的笔下都有可能被编写成一段有趣的故事,就比如张佳琪同学的这篇文章。


擦窗户其实是一件挺麻烦的家务劳动,但在小作者的眼里,它却变成了一种“给病人看病”的乐趣。文章一开始就交代了玻璃窗“生病”了,接下来的三段都是在描写玻璃窗的病症以及“我”的医治过程。“癞疮、过敏、骨折”,三种病症都非常形象地体现了玻璃窗脏了的不同样态,比喻恰当、想象合理,可见小作者平时观察非常细致。而在描写过程中,小作者还用到了许多生动的词句:一号玻璃窗的“哀求”,二号玻璃窗上的油污牢牢地趴在玻璃上不肯松手,三号玻璃窗的脸上出现了一道触目惊心的“疤痕”……这一系列的拟人手法不仅赋予玻璃窗以生命,还体现了“我”这个小医生救死扶伤、坚持不懈的高尚医德。


细心的观察、形象的比喻、充满童趣的文字,张佳琪同学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原来擦窗户也可以是一件如此有趣的家务劳动呢!






Part.03


一个桃木锁


●宁波市北仑区小浃江学校602班  杨雨彤


微信图片_20211216145113.jpg



我有一个小小的旧桃木锁挂坠,它不是那么精致,也没有那么美观,甚至还有一点磨损的痕迹,但我始终将它视若珍宝,因为那是爷爷奶奶亲手为我制作的,包含着他们沉甸甸的爱。

    

那是小时候的事了。记得当年我还在上幼儿园,不知怎么回事,特别容易摔跤,不是手擦破了皮,就是腿上起了淤青,常常弄得浑身上下都是伤。听说我们这儿有个传统,把桃木做成锁带在身上可以护身,于是爷爷奶奶就商量着要给我做一个。

    

那天放学,我去奶奶家,只见爷爷奶奶正在忙碌着什么,爷爷一手拿着锯子,一手拿着一块木头,认真地锯着、磨着,奶奶则跑前跑后忙着递工具。我好奇地问:“奶奶,你们在干吗呀?”奶奶笑嘻嘻地说:“爷爷奶奶正在给你做桃木锁,有了它,你就不怕摔跤啦!”“真的吗?”“当然是真的!”爷爷一本正经地回答道。他拿起小刀,一丝不苟地在那块木头上又挖又剔,再小心翼翼地吹一吹、磨一磨,持续了好久,那块木头逐渐有了锁的样子。爷爷又为桃木锁涂上颜色,晾在一旁。第二天,奶奶拿了一根红绳子把桃木锁穿起来,挂在了我的脚上,她说,这样我就不会摔跤了。年幼的我看着脚上小巧精致的桃木锁,欢喜极了。

    

我渐渐长大,不怎么摔跤了,而那个桃木锁也不知在什么时候离开了我的脚踝。

    

上学后,有一年我去奶奶家,发现我的照片旁仍挂着那个桃木锁,虽然已经陈旧褪色,但在我眼里,它还是那么完美。再看看满脸皱纹的爷爷奶奶,我鼻子有点酸酸的。

    

我小心翼翼地把它收藏起来,看着它,我又想起了爷爷奶奶为我做桃木锁的情景。童年的桃木锁,锁着爷爷奶奶满满的爱!


张静老师点评




如果说,小学低段的孩子在写作时表达情感的方式是直接的、热情的,那么小学高段以后,孩子的表达方式可能就会慢慢变得含蓄、细腻了。他们不再直接地说“我爱我的某某”“某某,谢谢您”之类的话,而是开始学着寄情于物。


本文中的桃木锁,就是小作者与爷爷奶奶之间寄托情感的那件“物”。文章开头就为我们亮出了这个桃木锁,有何特别之处呢?接下来小作者就为我们讲述了桃木锁的来历以及与它相关的人和事。文章的第三段,描写了爷爷奶奶做桃木锁的场景,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把爷爷奶奶用心为“我”制作桃木锁的过程详细记录了下来,可那时懵懂的我根本没领会桃木锁所包含的意思。而在文章的倒数第二段,在“我”渐渐长大懂事后,当“我”再次看到照片旁的桃木锁,就一切都明白了。这种前后的对比,让小作者恍然大悟,也让我们读者的心中泛起了涟漪。原来,这就是大人对孩子深沉的爱。


细细品读这篇文章,你会发现,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什么修辞手法,小作者只是用最质朴的语言书写下了饱含真情的文字,我们就好像听了一个小小的故事,一个温暖又感人的故事。这样的写作方式,简单、真诚,打动人心。 




上一篇:没有了下一篇:可恶的蚊子 | 一只螃蟹的冒险之旅 | 雪 @ 小星星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