藓 | 东北的年 | 垃圾分类在身边 @ 小星星乐园

发布日期: 2020-01-16 点击次数: 694

 

藓 | 东北的年 | 垃圾分类在身边 @ 小星星乐园 

 

 

01

宁波市鄞州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西校区603班 邬昊轩

 

 

 

  

  一场雨后,藓开始出现。公园小径上,园中顽石上……这里一片,那里一片,仿佛整个园子都被苔藓的绿充满了。

  公园小径上有着一大片藓。春日初暖的阳光透过层叠的枝叶,有些直射在苔上的垂露中,滴滴如仙露琼浆;有些投射下斑驳的树影,那树荫下葱郁的绿,翠色欲流,仿佛要将公园染上绿的光辉。

  在我常年做作业的茶室外有一方闲地。每当春来,积雪未融,茶室外忽地染上一片新绿,原来是一片藓。藓绿得葱郁,那绿穿过墙来,茶屋里一片清新,使茶室多了几分雅致。一片藓未免太少,许多片藓挤满一处,落满台阶,满石缝里都是,那气势,让人生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之感。老舍在《南方的冬天》中说:“在这样的季节里,人的思维都会被冻住,什么情感、浪漫会在刹那间被抛至九霄云外。”这几年,我发现每年报春的不是那积雪渐融,不是那候鸟,而是院前的藓,一年一年,一朝一暮地绿着。

  古人诗云:“心事一春犹未见,红英落尽青苔院。”“门掩日斜人静,落花愁点青苔。”古人何以将青苔写得如此悲情?春雨过后,万物清新,一片青苔独上檐壁,郁郁葱葱,浓郁的绿中透出郁闷、愁苦。我才恍然,苔藓果然悲情。

  漫步在春雨如丝的小巷,几片藓爬上檐头,那片片藓仿佛自严冬到阳春,自死寂到葱茏,传达着苦尽甘来的喜悦。古人似乎将情寄托在了藓从冬日而来的悲情上,却忘了春来时的欢喜。

  雨止,一片藓爬满了冻土磐石。我执笔,郑重地写下“奋斗”二字。从今日起,我将如藓般生于磐石,如藓般奋斗,迎春!

 

  葛近汉老师点评:

  一句古诗,一点感悟。小巷子中的一切都给邬昊轩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文章中,一场雨后,公园小径,透露的是别样的静谧和不一样的情怀。在这样的场景中邬同学的目光投放在了苔藓上,春如的阳光透过层叠的树叶直射在苔藓上。文章对于景色的描述进行了大幅度的渲染。“有些投射下斑驳的树影,那树荫下葱郁的绿,翠色欲流,仿佛将公园染上绿的光辉”。跟着邬同学的描绘我们仿佛置身于公园中,置身于绿色的环境之中,在美丽的城市公园,身边有大树,有阳光,有苔藓,一切都那么的清晰,一切都囊括在心中。

  小作者的文章中点睛之笔并不是在中间运用的诗句,而是在“漫步在春雨如丝的小巷,几片藓爬上檐头......”的一段中,这不仅是对前文的一个简单的总结,更是一种感情的寄托和抒发。可以说在这里邬同学的情感表达上升到了一个顶点,然后慢慢的放缓,在结尾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透过描绘苔藓爬满磐石,与奋斗联系在一起,再一次让文章得以升华。这是一个情感起伏的表达形式,也是文章的精髓所在。

 

02

东北的年

宁波市鄞州区邱隘镇中心小学603班 张泊宁

 

  作为一个在北方出生、南方长大的人来说,过年,我比任何人都更有体会。南方的年总体来说比较安静,只有零零星星的爆竹声让人感受到年味儿,而北方的年,则大不相同。

  姥姥姥爷家住在美丽的东北吉林,第一次回去过年是我三年级的时候。走在大街上,映入眼帘的是矗立在街道两侧各种造型的冰灯,真让人难以想象,是怎样的能工巧匠用不起眼的冰块雕刻出如此美观的艺术品,哪怕在白天都让人陶醉,更别说晚上的姹紫嫣红了。抬起头,大红灯笼也高高地挂满了整条街,像一条灯笼长河一样,充满了浓浓的年味儿。每隔半小时左右就会有一群人扭大秧歌,有年轻人,有老人,有孩子,他们敲锣打鼓,穿着节日的盛装,别提多热闹了。

  顺着街道继续走,姥姥带我去做糖葫芦的小摊,看着糖葫芦艺人们现场做糖葫芦,那场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真的跟我们学的课文《万年牢》一模一样。老师傅先把糖熬成拉丝状,接着把洗好串好的山楂串在锅里一滚,然后在案板上甩出“糖风”,最后回过身交到我的手上,一系列动作极其熟练,一气呵成。我把糖放进嘴里,又脆又甜,好吃极了。在街道两旁还有很多现场写春联、送春联的人,大包小包走亲戚的人,当然还有像我一样边吃糖葫芦边欣赏着年画的大小孩们……尽管室外温度只有零下20多摄氏度,但我们却丝毫感受不到寒冷。  

  回到姥姥家,吃过晚饭,我们就等晚上的重头戏了——接神吃饺子。这是当地的一种美好的习俗:接财神来家吃饺子,愿来年家人平平安安。美好的寓意让人向往,我期待着晚上十二点的盛况,因为姥姥说这是过年最重要的仪式。过了十点,我已经有点熬不住了,眼睛不听使唤地要闭上呼呼大睡,但是心里还在不停地告诉自己要坚持。姥姥看到我困得不行的样子,笑着说:“我们来包饺子吧。”  

  姥姥拿来了和好的面和肉馅,还有两个小碗,一个里面装着消毒好的硬币,一个里面装着去掉包装的水果糖。我很纳闷,问姥姥:“这是什么?难道也要包到饺子里吗?”姥姥笑着说:“是啊,饺子里包上钱币和糖,看我们谁能幸运地吃到,新的一年啊就会工作顺利、生活甜蜜,小孩子学习也会更上一层楼的。”原来是这样啊,我恍然大悟。我高兴地和姥姥姥爷一起包饺子,还故意给一个包了糖的饺子偷偷做了记号。

  到了晚上十一点半,外面的烟花爆竹声此起彼伏时,我们开始煮饺子了,十多分钟后,一大盆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了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开心地吃起了饺子,突然我的牙好像被什么东西硌了一下,原来吃到了一枚硬币!我开心得跳了起来。弟弟嘟着小嘴不开心,我抱着他说:“小家伙,别放弃,再多吃两个,说不定你也会吃到哟。”话音刚落,弟弟就吃到了一个包着水果糖的饺子,他红扑扑的小脸笑得像一朵花一样,可爱极了。  

  过年,对中国人来说意味着团圆吉祥,东北的年让我感受到别样的情怀:在这片朴实的东北大地上,勤劳的人们,用最真诚、最接地气的方式,感恩着今天的美好生活,畅想更灿烂的明天。我永远也忘不了东北的年,我一定还会再来!

 

  葛近汉老师点评:

  各地过年的特色均不相同,但中国的农历新年都蕴含着一样的意义。在新年的背后是一家人的团圆,对于团圆的解读,那东北的年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这让生长在南方的小葛老师很好奇,这篇叙事的记叙文张泊宁同学的笔触就带领我们走进了一个东北的新年,好一派热闹呀。张同学对于东北的年味在文章中用大部分的笔墨去渲染,比如“姥姥带我去做冰糖葫芦的小摊,看着糖葫芦艺人们现场做糖葫芦”,又比如“写春联、送春联的人,大包小包走亲戚的人”等等,诸如此类的描述在文章中特别多,张同学很擅长场面描写,把这些场面描绘的绘声绘色,让人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年味的春节里,感染力很强。而文章描写中最为重要的人物姥姥,则是牵引着张同学的全部思绪,无论是吃糖、吃饺子和对话都和姥姥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本文中张同学与姥姥的关系也能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全文重点不是过年吃饺子、看烟花,而是感受过年的气息,一家人一起过年的其乐融融。

  这篇文章,张同学选取了自己亲身经历和亲眼目睹的几个场景,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新年新气象,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喜乐祥和”的春节。语言真实质朴,叙事也很完整。新年新气象,希望每个人都会在亲情的滋养下更加充满力量。

 

03

垃圾分类在身边

宁波市鄞州区东湖小学501班 刘子昂

 

 

 

  我的妈妈是一个认真细致、干净整洁的人,她喜欢买各种各样的收纳产品,把家里收拾得整洁有序是她的乐趣。因此,我家在垃圾分类全面开始前,引进了一个新玩意——多用垃圾桶。 

  这个垃圾桶颜值高,个子也高,跟我家的橱柜一个高度,它分成三层:第一层里分了两个筐,能装进两个垃圾袋,恰好可以留给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第二层是个小抽屉,妈妈放了各种颜色的垃圾袋和一把小剪刀,拆各种快递包裹、邮件,整齐又方便;第三层有个踏脚,脚一踩就会张开一张大嘴,又深又大,妈妈把它留给了拆下来的纸板、安装盒、咖啡杯等各种可回收物。这个大家伙目前是家里满意度最高的产品。

  秋季到了,妹妹爱吃冬枣,外婆爱吃小核桃,家里时不时买来这两样食品。吃了枣,吐了核,这下犯难了:枣核坚硬,属于哪种垃圾呢?小核桃壳又是哪种垃圾?妈妈在网上一搜才知道,原来同是食品,却定位不同:枣核容易碾碎,算厨余垃圾,俗称“湿垃圾”;核桃壳坚硬不烂,只能归类于其他垃圾,真是大有区别。小小垃圾,学问可不小。 

  国庆期间,我们搬新家,妈妈在家收拾物品,家中要淘汰的衣服玩具无数。若是过去,估计就是直接扔进楼下垃圾桶,这一次,妈妈和我好一顿收拾,比较新的玩具和衣服送给楼下的双胞胎小弟弟,旧的衣服打包,由我和爸爸出力,送到小区中庭的落脚点——“太空侠”智能回收箱。这个回收箱落户小区才两个月,造型漂亮,很吸引眼球。但是老奶奶们看来看去,都不会用,我也研究过几次,无奈没有手机查询,只能作罢。这一回,妈妈操作熟练,扫了二维码,选择了“布料”回收,布料区域缓缓张开大口,我跟着放衣服、称重量、算能量值。听妈妈说,能量值积攒着还能换礼品,真是有趣!

  垃圾分类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的举手之劳,就能成就地球生态的良性运作,这真是:关心生态,关心未来,意义重大!

 

  葛近汉老师点评:

  目前我国各地开始普及垃圾分类的计划,一时间垃圾分类的话题成为了大家日常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而更多的是在调侃垃圾分类的难处,但小编却在刘子昂同学文中看到了他家一派井然有序的面貌,感到十分的赞叹。文中刘同学将家中垃圾分类的种种做法体现的淋漓尽致,“枣核容易碾碎,算厨余垃圾,俗称“湿垃圾”;核桃壳坚硬不烂,只能归类于其他垃圾”等等一系列的语句描述都能让我感受到在这垃圾分类的工作中刘同学是亲身参与的。因为只有亲身参与才能够将细节刻画的如此清晰,人物,时间,情节的贯穿让我们看到了城市垃圾分类部署工作中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也让我们切身感受到的是在小孩子眼中垃圾分类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工作体验。

  在文章描写中除了对垃圾分类的描写以外更多的是刘同学对于家人,对于家庭的爱。“小小垃圾,学问可不小”。学问不小体现在家庭垃圾需要细致划分,从妹妹吃的冬枣和外婆爱吃的核桃等诸多类型中需要区分好垃圾如何分类。对于这项工作刘同学始终跟随母亲的做法不断的思考。他在撰写文章中所带入的是自身对于垃圾分类的一些看法,比如当作者看到老年人对于到造型漂亮的垃圾桶不会流畅操作看法的时候是较为重点的描述,作者潜在意识是希望垃圾分类的工具可以迅速普及,让人人都会用,人人都遵守垃圾分类的相关条例。全文叙述条理清楚,最后深化文章主旨,语言流畅自然,很好,希望作者继续努力吧 !

上一篇:参观垃圾焚烧发电厂 | 冬日雪花飞 | 黑猫“月影”@ 小星星乐园下一篇:家乡的大溪 | 蜂灾逃生 | 我家的传家宝 @ 小星星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