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有话说” 之古代名人与美食(一)

发布日期: 2019-04-10 点击次数: 2049

 

栏目主持:毕文侠

点此倾听

 

 

 

      大家好,我是毕老师,今天我想和大家来讲一些关于古代名人与美食之间的趣闻轶事。

      我们都知道民以食为天,每个人每天都离不开吃,“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吃绝对是第一等的大事。在咱们中国,悠久的历史也造就了深厚的美食文化,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有着数不尽的食材和调味,还形成了“川浙闽鲁湘苏粤徽”八大菜系以及无数的小菜系,从神农尝百草、彭祖炖鸡汤开始,直到清代的《随园食单》《红楼梦》,民国到现代的梁实秋汪曾祺,咱们中国人爱吃,会吃,也敢吃,产生了许多关于吃货的故事,要是这个吃货正巧还是个文人,喜欢把自己吃过的美食详细地记录下来,那我们这些读者就有福了,可能会一边看着美食美文,一边流下口水来。

      从古至今,产生过许许多多的吃货名人,也流传下来许许多多关于美食的故事,毕老师挑选了一些历史上有名的吃货,按年代来介绍给大家。

 

 

 

       第一位要说的是商朝的伊尹,他原本是商朝开国君王成汤的厨师,做菜的手艺非常高超,有一天,他做了一道大雁汤,这汤做得太美味了,成汤喝了以后,赞不绝口,就派人把伊尹叫来,问他是怎么做出这么美味的汤来的。伊尹一看,时机来了,他虽然是个厨师,但是对于怎么治理国家,也很有自己的想法。于是,他从食材、调味、火候等各个方面一一道来,并把做菜和治国的道理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在快要说到结束的时候,伊尹郑重地对已经听得入迷的成汤说:您想吃到天下最好吃的美食,您就得有足够大的地盘,才能保证得到足够多的食材。您现在不用想别的了,可以考虑起兵灭掉夏朝了!可能伊尹的这番话正好说到了成汤的心坎里,当然也可能成汤是被伊尹所说的扩大地盘可以吃到更多美食给诱惑了,他就任命伊尹为宰相,帮他治理国家,直到灭掉了夏朝,建立了商朝。这就是伊尹用一道美食从一个厨师成功逆袭为宰相的励志故事,可见美食的力量有多大。

      不过,大家可能不知道咱们中医所用的中药汤剂,其实也是伊尹发明的。在他发明汤剂之前,有人生了病,要吃草药了,只是把草药放在嘴里咀嚼,但是这样的疗效并不显著,而且经常会发生吃草药而中毒的事。伊尹想:上天既然赐给人类可以治病的草药,肯定也有更好的办法让草药发挥最好的作用。他想来想去,决定拿自己做试验,一遍遍地琢磨、改进草药的治疗方法,最终,他通过自身的试验证明:把草药熬成汤剂喝下去,能使人体更好地吸收药性,提高疗效,而且如果把几味草药搭配使用,疗效就会更好。这种吃中药的方法很快得到了推广,彻底改变了那时候人们的吃药习惯,并一直流传下来直到今天。

 

 老 子

 

      说完了伊尹,我再来说说另一位同样以美食来讲治国之道的人,他就是老子。老子当然不是姓老,而是姓李,叫李聃,这个聃字就是耳朵又长又大的意思,所以他又叫李耳,他是春秋末期的楚国人,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这一辈子只写了一本《道德经》,这本书虽然只有5000多个字,却胜过别人洋洋数万言,正所谓言不在多而在精,书中的内容十分广博,包含了修身、治国、用兵、养生等种种方法,数千年来对中国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治大国,若烹小鲜” 

 

      咱们不说别的,光是书中第六十章有一句“治大国,若烹小鲜”,短短七个字,就够后人研究的了,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治理国家就像烹调美味的小鱼一样”,但是仔细分析起来,却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理解为治理大国就好像烹饪小鱼,油盐酱醋要放得恰到好处,不能放得过头,也不能缺少。还有的人理解为治理国家应该像煮小鱼一样,煮小鱼的特点是不能多翻动,不然容易翻烂,而治理国家也不能经常改变政策法规,不然老百姓就会无所适从,导致天下纷乱。煮小鱼和治理国家两者都应当遵循无为的原则,也就是少折腾。我倒是认为如果把这两种理解结合起来,也不失为一种好的观点,“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期待那些考察民情的官员从这里得到它。

 

 

      接下来的这一位,就是我们最熟悉的孔子。可能同学们学习《论语》的时候,注重的是学习孔子的治国思想、教育理念和修身之道,其实孔子不仅教你怎么做人,还会教你怎么吃,《论语》里也包含了不少关于饮食的论述,而且写得具体而细致。比如他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殪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食不语。”

      听着有点绕,我来解释一下。“食不厌精”是说吃东西一定要吃很精美的食物。“脍不厌细”:脍是把肉切成很细的丝。古人认为把肉切得很细,有助于消化。“食殪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是说腐烂的食物不能吃。“色恶不食”是说食物的颜色不正常的不要吃。“臭恶不食”是说食物闻起来味道不好不能吃。“失饪不食”是说烹调手法不对的不吃。“不时不食”是说不按季节的东西不要吃,就像我们现在会说不能吃反季节的蔬菜是一样的道理。“割不正不食”是说做菜的时候切得不对不要吃,想想看,一个厨师如果连最基本的刀功都不好,那他做出来的菜会好吃吗?不如不吃。“不得其酱不食”是说不同季节要配不同的酱,配得不当也不要吃。“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吃肉的量不可以超过主食。“唯酒无量,不及乱”是说酒可以多喝一点,但是不能乱喝,不能让自己喝醉。“沽酒市脯不食”是说买来的酒不喝,市场上买回来的肉脯也不吃。我们现在不也经常说不要吃外卖食品吗?买来的食品不知道是怎么做出来的,万一很不卫生呢?

 

 

 

      “不撤姜食”这句有点难理解。中国古代鼓励吃姜,但是吃姜也是有讲究的,不去皮的姜是寒性的,去了皮的姜是热性的,不可以乱吃。“不多食”是因为吃得太多会增加肠胃的负担,我们现在也常说暴饮暴食是很伤身体的。最后一句“食不语”就更好理解了,就像咱们吃饭的时候,大人经常会告诫孩子“吃饭时不要说话”,怕一说话可能会噎住,很不安全。由此可见,孔子的这番关于饮食的话,有着细致的内容和理性的思考,至今可以带给我们很多的启迪,所以称孔子为美食家也完全是可以的。

      伊尹、老子和孔子,这三位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伊尹帮助成汤建立了商朝,他创立的“五味调和说”和“火候论”,至今仍然是中国烹饪的最高指导,在中国烹饪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烹饪界尊为“厨圣”;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他的《道德经》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仅次于《圣经》的著作,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的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这三位的优秀的思想文化,已经是人类共有的遗产,是世人永远的财富,我只是撷取了他们思想海洋中极小的一朵浪花,就是对于饮食文化的思考,来给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

      这一期就讲到这里,下一期我继续为大家讲几个古代名人与美食之间的故事。咱们下期再见。



 往期回顾

 

       “毕有话说”之《水浒》小考 

       “毕有话说”之鼻祖是谁

       “毕有话说”之钱的历史

       “毕有话说”之元旦和春节

       “毕有话说”之古代考试那些事(上)

       “毕有话说”之古代考试那些事(下)

       “毕有话说”之回家的路

       “毕有话说”之爆竹声声

       “毕有话说”之呼朋唤

       “毕有话说”之火树银花闹元宵

       “毕有话说”之春夜喜雨

       “毕有话说“之慈母的爱

       “毕有话说“之绿意盎然话植树

       “毕有话说“之古诗里的科学知识(上)

       “毕有话说“之古诗里的科学知识(中)

       “毕有话说“之古诗里的科学知识(下)

 

 

上一篇:"毕有话说" 之古诗里的科学知识(下)下一篇:“毕有话说” 之古代名人与美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