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有话说”之古诗里的科学知识(中)

发布日期: 2019-04-16 点击次数: 1990

 

栏目主持:毕文侠

点此倾听

  

      第一位要说的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他的一首《大林寺桃花》,大家也听说过吧?诗的前两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准确地说明了山地气候与平原气候的差异,形象地反映了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递减这一现象。

 

 
      物候学告诉我们,在山陵地区,气温会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而相应递减,通常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就下降0.6℃。大林寺位于现在庐山的“花径风景区”,比山下平原要高出1100多米,气温比山下的九江市低6~7℃;加上庐山云雾弥漫,日照不足,春天当然就来得迟了,因此桃花的开放要比山下的各种花朵的开放推迟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这就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科学原因,白居易对于自然界的观察这么细致,真是让我们后人佩服不已。

 

 

      白居易还有一首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我们从小就会背: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它还可以看作是一曲对野草的颂歌,赞扬了青青野草顽强的生命力。无情的野火在草原上燃烧,地面上的野草被烧得干干净净,但是等到第二年,春风吹来,野草又从地下冒出了头来,草原上又是一片绿油油,充满了生机。

      小小的野草,它们的生命力为什么这么顽强呢?其实,野火只是烧掉了野草露在地面的茎和叶,根本就没有烧到地下的草根。草原上的野草大多数都是一年生的草本植物,不管有没有被野火烧,都会自然枯死,第二年再长出来新的。如果刚好有野火烧了草原,也顺便烧死了害虫和细菌,还留下了许多草灰,正好给草根施肥,帮助它们加速成长呢。就像人们种庄稼,有时候也要施放草木灰,使土壤变得肥沃,有利于第二年农作物的生长。这就是诗人所说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道理。

 

 

      唐代大诗人杜牧,他的一首《清明》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说明,至少从唐朝开始,清明节就会下雨,雨天几乎成了清明节的标配,这是因为清明位于每年的四月五日左右,在这个时间段,天气正处在寒冬过去、春天来到的时候。

      在冬天,来自北方的冷空气笼罩着我国南部地区,冷空气十分干燥,雨水稀少,而当春天来到后,海洋上方的暖空气开始活跃,在南方的上空与冷空气相遇在一起,就会出现“雨纷纷”的天气。另外,江南的春天,低气压非常多。低气压里的云走得很快,风很大,雨很急。每当低气压经过一次,就会出现阴沉、多雨的天气。清明前后,江南一带大气层里的水汽比较多,这种水汽一到晚上就容易凝成毛毛雨,因此清明节下雨的天气特别多。大量的雨水给农民的春耕生产带来了很大方便,所以民间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而从感情角度来讲,绵绵的春雨也寄托了人们对于已故亲人的哀思,当哀思无法排遣时,就需要杏花村的美酒来浇散了。

 

 

      杜枚的另一首诗《山行》,大家也是非常熟悉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描绘了秋天山上的景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表现了诗人的逸兴雅致。

      我们知道,一般的树叶都是绿色的,为什么有的树叶到了秋天会变成红色呢?原来树叶的颜色和它含有的色素有关系。树叶之所以呈现出绿色,是因为树叶中有叶绿素存在。在春夏季节,树叶中叶绿素的成分较多,因此就呈现赏心悦目的绿色,而到了秋季,由于气温下降,叶绿素的合成受到了影响,树叶中的其他色素比如类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就占了上风,这就是秋天树叶变黄的原因。而枫叶中由于含有大量的红色花青素,所以就变成了美丽的红色枫叶。在诗人眼中,这红色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美丽,所以诗人会说“霜叶红于二月花”了。

      杜枚还有一首诗《秋夕》,大家也应该听到过,这首诗里也包含了一个关于生物的科学知识。我们先来看一下这首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这里提到了一种可爱的小生物:萤火虫,它们在夜晚飞行的时候,尾巴会发出一闪一闪的亮光,就像打着一盏小小的灯笼一样,这是多么有趣又神奇的画面啊!惹得小姑娘拿着丝绸扇子去扑它,想把它扑下来拢在手心里玩。

 

 

      那么,萤火虫为什么会发光呢?原来在萤火虫的尾巴这里,有一个特别的发光器官,里面有一些发光细胞,这种细胞里含有荧光素和荧光素酶,它们和通过呼吸进入体内的氧气发生作用后,产生了化学能,再转变为光能,会发出一种特别的冷光,光线非常柔和。随着呼吸一起一伏,生成的荧光也是一明一暗,看上去就一闪一闪的了。

 

 

      记得晋代时,有一个叫车胤的人,他从小非常好学,但是因为家境贫困,没有钱买灯油用来晚上读书。夏天的一个夜晚,他看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点亮了他的灵感,他找了一只白绢口袋,捉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袋子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也勉强可以用来照明看书了。由于他勤学不倦,后来终于做了大官。

 

 

      我再来说一首南宋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庭园里的红杏为什么会关不住,伸到墙外来呢?其实,这是植物的趋光性造成的。植物的趋光性是一种向性运动,可以使植物的茎和叶处于最适宜利用光能的位置,有利于接受充足的阳光而进行光合作用。

 

 

     我们从诗的第一句中的“苍苔”这个词可以知道,“苍苔”属于苔藓植物,喜欢阴凉潮湿的环境,诗人既然在地上发现了这种植物,我们就可以推断出他应该是位于园墙边的阴凉地方,阳光不会太充足,挨着墙里边的杏树为了使自身进行光合作用,就努力往上生长,高度超过了园墙,树枝一直伸到了墙外,以便吸收更多的阳光,开出美丽的红杏花来。这就是“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原因了。

     大家会发现,原来我们从小就非常熟悉的这些古诗,除了诗句本身的优美之外,竟然还包含着这么多的科学知识,真是太有意思了。以后,当我们在生活中,在春天的野外,在一株盛开的桃花树下,在细雨纷纷的清明节,在夜凉如水的秋天晚上,我们也许会在心里想起一首熟悉的古诗,然后绽放出一朵会心的微笑。

     这一期的内容,毕老师就讲到这里,咱们下期再见。

 

 

     往期回顾

 

       “毕有话说”之《水浒》小考 

       “毕有话说”之鼻祖是谁

       “毕有话说”之钱的历史

       “毕有话说”之元旦和春节

       “毕有话说”之古代考试那些事(上)

       “毕有话说”之古代考试那些事(下)

       “毕有话说”之回家的路

       “毕有话说”之爆竹声声

       “毕有话说”之呼朋唤

       “毕有话说”之火树银花闹元宵

       “毕有话说”之春夜喜雨

       “毕有话说“之慈母的爱

       “毕有话说“之绿意盎然话植树

       “毕有话说“之古诗里的科学知识(上)

 

 

上一篇:“毕有话说”之古诗里的科学知识(上)下一篇:"毕有话说" 之古诗里的科学知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