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有话说”之古诗里的科学知识(上)

发布日期: 2019-04-16 点击次数: 2325

 

栏目主持:毕文侠
点此倾听


         大家好,我是毕老师,今天,我和大家来讲一些关于古诗的知识,不过,今天的内容有一点特别,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古诗里面也有科学知识。

        从表面上看,古诗属于文科,而科学知识属于理科,两者之间好像没有什么联系,但事实上,这两者之间是和谐相通的,古诗中有许多的题材,天文、地理、风景、花草、季节等,都包含着或深奥或浅显的科学知识,非常值得我们去探索、去体验,从而获得更多的读诗的乐趣。这方面的内容比较多,我会分三次来和大家讲。

        咱们按照年代先后来说吧。先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来看,《诗经•国风》中有一句“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有同学可能会说“我知道,七月流火是说天气非常炎热的时候”,这可就错啦! 

 

 

 

        “七月流火”指的是一种天文现象,表示节气将要转凉,而不是一种天气现象,形容天气的炎热。“七月”,指的是农历的七月,大致相当于现在公历的八月九月间。“流”是指移动、落下的意思。“火”是指大火星,农历七月的傍晚,当我们面向南方的夜空,可以看到“天蝎座”里,有一颗火红的亮星,这就是“心宿二”,俗称“大火”。每年农历七月以后,这颗大火星就渐渐向西移动,这时候暑热开始减退,这种现象被称为“流火”,意味着秋天到了,天气开始变凉,大家应该穿上厚一点的衣服了。

        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唐诗是我国诗歌艺术的顶峰,数量众多,题材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风光等各方面,其中有不少诗句,蕴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下面我来举几个例子。

        先说说最著名的李白吧。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他在诗中说自己“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游山玩水,留下了许多关于山水胜景的诗篇,其中有一首《蜀道难》比较特别,第一句就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整首诗都是在讲蜀道之难之险,看了令人唯有长叹。

 

 

 

        那么,蜀道为什么这么难走呢?这还要从蜀道所处的地形说起。蜀,就是四川的简称之一,提起四川,我们都知道这是全国四大盆地之一。盆地这种地形,四面有高峻的群山围合,中间凹下,就像一个盆子一样,因此被称为盆地,要想进来或者出去都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李白才会在诗中夸张地感叹“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由于李白从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无数个夜晚,他看到月亮从山后面升起来,这景象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里,所以他才会写“峨眉山月半轮秋”这样的诗,甚至,我们现在熟知的《静夜思》中的那一句“举头望明月”,在前些年日本发现的最早的唐诗抄本里,也是写成“举头望山月”的。

 

 

 

        刚刚我提到了《静夜思》,这首诗的前两句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我曾经碰到一个小朋友和我开玩笑,问我:“李白这么大个人,为什么会把月光看成霜呢?他连月光和霜也分不清吗?难道他和我一样近视了吗?”我告诉他,那天晚上,月光沿直线传播,投射到了“床前”,之所以会给李白造成“疑是地上霜”的视觉感受,首先是因为月光穿过大气层的时候,发生了折射和漫反射,使光线分散,变得朦胧了,这种朦胧的光线最终投射在“床前”的地面上,我们知道古代的地面不像我们现在的地面可以铺上明亮又光滑的地砖,而是比较粗糙,这种粗糙的地面使本来已经朦胧的月光再次产生了漫反射,于是在李白的眼里就形成了“地上霜”的视觉感受。

 

 

 

        说到霜,在唐诗里还有一句非常有名的与霜有关的诗句,那就是“月落乌啼霜满天”。这句诗出自张继的《枫桥夜泊》,诗的具体解释我就不在这里多说了,我现在要从科学的角度来解释一下诗里提到的几个词语。首先是月落,月落这个现象,是以地球为参照物的;而乌啼是乌鸦利用气流通过声带发出的响声在空气中传播;霜满天呢,则是由于江边湿度较大,长江宽广造成了诗人看到的的“霜满天”的景象。

        那么,这满天的霜是怎么形成的呢?原来,日落以后,地表的温度渐渐下降,当气温降到露点以下时,多余的水汽就会凝结在地面或贴近地面的物体上。这时,如果温度在0℃以上,水汽凝结就成为露;如果温度在0℃度以下,那么水汽就直接凝结成冰晶,形成的就是霜了。在寒冷的冬天里,我们还可以看到水汽在玻璃窗上凝结为美丽的窗花。

       露的形成与霜的形成相似,关键在于露形成的温度要高于0℃,而霜只有在物体表面温度低于0℃时才会形成。白居易在《暮江吟》中写道:“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九月初三”说明“露”这一自然现象一般发生在秋天,“似珍珠”说明露珠的形状呈现为球体而且晶莹透亮,因为月光照射在露珠表面发生了全反射,这是一个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人人都会背: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首诗的内容我就不解释了,相信每个同学都已经很了解了,不过,大家有没有想过,春眠为什么会不觉晓呢?这里就有一个科学知识。

 

 

 

       春天来了,大地渐渐回复了温暖,处处鸟语花香,春光怡人,这正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光,人们在春天的早上都会觉得很困,迷迷糊糊想多睡一会儿,这是正常的现象。因为在冬天的时候,人们感觉寒冷,皮肤里的毛细血管收缩,省下许多血液供给内脏和大脑,这时候大脑里因为血液充足,人们就不容易犯困。到了春天,天气暖和起来,皮肤里的毛细血管开始扩张,更多的血液流进了毛细血管里,导致大脑里的血液不足了,这样人们就比较容易犯困,总是觉得睡不醒、睡不够,这种现象就叫春困,也就是“春眠不觉晓”的原因了。

       大家听说过《竹枝词》吗?竹枝词是一种诗的体裁,它是由古代巴蜀地方的民歌演变过来的。唐代诗人刘禹锡把这种民歌变成了文人的诗体,对后代影响很大。他曾经写过很多首《竹枝词》,其中有一首最为有名:杨柳青青江上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情。这首诗利用了天气阴晴的晴字与感情的情字谐音,巧妙地表达了一个姑娘活泼又热烈的对爱人的深情。

 

 

 

        我们可能会想:下雨就是下雨,晴天就是晴天,怎么会出现这种东边下雨西边晴朗的天气呢?这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啊?其实,这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天。因为在夏天里,经常会有雷阵雨,而雷阵雨和一般的雨不同,它不是大面积地下雨,而是由一团雨积云产生的。这种雨积云的面积并不大,由云层降雨的面积当然也不大,只有在云下面才有雨,云之外的地方都不会有雨,照样阳光灿烂,这样就产生了一边下雨另一边还在出太阳的特殊天气。这就像我们在淋浴房洗澡的时候,淋浴头下面才有水,其他地方仍然没有水。

        以上就是这一期的内容,大家听得有兴趣吗?有没有觉得很新鲜呢?下一期,毕老师将继续为大家讲唐代的白居易和杜牧的诗,这两位诗人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都学过他们的诗,所以,大家可以先猜一猜,下一期,毕老师将会讲解他们的哪几首诗呢?咱们下期再见。

 

 

 往期回顾

 

       “毕有话说”之《水浒》小考 

       “毕有话说”之鼻祖是谁

       “毕有话说”之钱的历史

       “毕有话说”之元旦和春节

       “毕有话说”之古代考试那些事(上)

       “毕有话说”之古代考试那些事(下)

       “毕有话说”之回家的路

       “毕有话说”之爆竹声声

       “毕有话说”之呼朋唤

       “毕有话说”之火树银花闹元宵

       “毕有话说”之春夜喜雨

       “毕有话说“之慈母的爱

       “毕有话说“之绿意盎然话植树




 

 

上一篇:“毕有话说”之绿意盎然话植树下一篇:“毕有话说”之古诗里的科学知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