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有话说 | 古人的字号(上)

发布日期: 2019-10-22 点击次数: 1195

 

点此倾听

 

 

 

    大家好,我是毕老师。今天我想和大家来说一说古人的字和号。我们在学习古诗文的时候,经常会看到古人除了姓名以外,还有字和号,比如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那么,古人是怎么给自己取字和号的呢?字和号,与姓名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下面,我就给大家来介绍一下。

    在古代,一个人出生三个月之后,家中的长辈就会给他起第一个名字,这就是幼名,一听就知道是小时候的名字,平时在家,长辈就用这个幼名来呼唤孩子。

 

    那什么时候可以有字呢?在四书五经的五经之一《礼记》中,对古人取字有明确的记载,《礼记·檀弓》里写着:“幼名,冠字。”意思是小时候只有姓名,等到了弱冠之年,就可以有字了。弱冠是古代男子到了20岁,要举行成人礼,可以戴上帽子也就是加冠,表示这个男子已经成年,但这时候男子的体格仍然没有壮实,还有些弱,所以叫弱冠。这个时候就可以取字了,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别人尊重他,用字来称呼自己。

    古代的时候,在同辈或尊长面前,是不可以直呼对方的名的,因为那样是不尊重的,一般都是称呼对方的字,表示尊重。比如,我们看电视剧《三国演义》,会发现里面的人都是称呼对方的字,很少有直呼其名的,除非是交战双方为了羞辱对方,才会直呼其名。

    古人取字是十分讲究的,大多数情况下,字是由两个字组成,并且和名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而且是有规律的,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字与名的意思相同。比如东汉时期,那个“数星星的孩子”张衡,他的字是平子,在这里,平与衡的意思是相同的,所以我们现在也是把平与衡连用,称为平衡。南宋诗人陆游,他的字是务观,游有游览、看的意思,观的意思也是看,所以意思也是相同的。

 李 渔

    第二种是意思相近或相连的。比如三国时期东吴大都督周瑜,字公瑾,瑜和瑾都是表示美玉,意思相近。写同学们熟悉的《笠翁对韵》的李渔,字笠翁,大家一看就明白,渔翁可不就是经常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的吗?这里的渔和笠翁就是意思相连的。

 朱 熹

    第三种是字与名意思相反,互相矛盾的。比如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韩愈,字退之。韩愈的愈字有超过、胜过的意思,而退之就是退步,正好与愈相反。还有我们都学过宋诗《观书有感》,作者是宋代的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他的字是元晦,又字仲晦,熹是天亮或明亮的意思,而晦却有夜晚或昏暗的意思,两者刚好是相反的。在这一类的字里,我认为古人是为了表示谦虚自抑才取了这样的字。

 

    第四种是字与名的意思是相顺的,字为名的意思作了补充解释或起到修饰作用。比如三国时期的赵云,字子龙,因为古人有云“云从龙,风从虎”,名和字是在同一句话里,意思相顺。写《石灰吟》的明代于谦,字廷益,名和字都是出自于古语“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话里,意思也是相顺的。

 孔 子

    除了这四种取字的方法之外,大家还要留意,那就是古人取字的时候,有时候会把自己的排行也放进字里去,中国古人在家中的排行,是以伯仲叔季来排的,比如孔子,他名丘,字仲尼,我们就可以从他的字中,知道他在家里排行老二。又比如三国时期的东吴统治者孙策,字伯符,是家里的老大,而他的弟弟孙权,字仲谋,就是家里的老二,他下面还有两个弟弟,分别是老三孙翊,字叔弼,老四孙匡,字季佐。这一家人是最典型的按兄弟排行大小来取字的。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取字的时候用上一个“子”字。我们对这个“子”字是并不陌生的,因为我们知道很多古代的名人,人们为了表示对他们的尊敬,会用子来称呼他们,比如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墨子等,子字是古代对有学问有名望的男子的尊称,所以人们也喜欢用它来给自己取字,比如七步成诗的曹植,字子建;诗圣杜甫,字子美;苏轼,字子瞻;袁枚,字子才等。

    从唐代到宋代,由于理学思想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不断加强,文人之间交往的时候,仪式或礼节越来越多,越来越繁琐,反映在文人之间的称呼上,也越来越讲究,本来互相见了面,称呼对方的字就已经够尊重了,现在想想还不够,于是又产生了认为比字更能够表示尊重和敬意的号。

    在下一期的节目中,我将继续来介绍古人给自己或给别人取号的一些知识。这一期节目,毕老师就讲到这里,咱们下期再见。
 

上一篇:毕有话说 | 古代的文具(下)下一篇:毕有话说 | 古人的字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