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有话说 真假三国(下)

发布日期: 2020-02-10 点击次数: 1605

 

  大家好,我是毕老师,在这一期节目中,我继续来讲解几位三国中的人物,他们在《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中的不同之处。

孙权

 

 

 

  南宋著名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曾经在他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阕词里,写过一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一句词里就提到三国时期的曹操、刘备和孙权。说只有曹操和刘备才堪当对手,而生儿子应该像孙权孙仲谋那样气度不凡,有雄才大略,能独占江南之地。这最后一句“生子当如孙仲谋”原本是曹操的话,辛弃疾借用在自己的词里,也是像曹操一样,给了孙权极高的评价。历史上的孙权,十九岁就继承了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的事业,统治江东,还联合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大胜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确实是一个雄才大略之人。我们熟知的草船借箭,其实就是孙权的杰作,而不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在《三国志》里记载,孙权曾经趁着江面有雾,乘船去探察曹操的水军大营,曹操不敢出战,派弓弩手万箭齐发,箭雨纷纷落在孙权战船的一侧,船倾斜得快要翻了,孙权就命令士兵把船的另一面侧过来接受箭雨,就这样船的两侧所中的箭一样多,船就恢复了平衡,安然回去了。可见草船借箭这件事在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但事件的主人公是孙权而不是诸葛亮。这就是《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之间的重大区别。

  孙权亲自探察曹操水军,还草船借箭,可见他有勇有谋,而且孙权还知人善任,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就有一篇《孙权劝学》,说的是东吴的第三位大都督吕蒙,出身贫贱,早年没有读书的机会,当了将军之后,孙权对他说:“你现在掌管重要事务,不可以不学习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在繁忙的军旅生活中,利用一切空隙时间来发愤读书,知识不断增长,见识不断加深。有一次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政事后,鲁肃吃惊地说:“你再也不是原来那个吴县的没有学问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分别几天,就要重新另眼看待了!”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就是从这里产生的。

  在《三国演义》里写着吕蒙最后是被关羽的鬼魂吓死的,这样子死得太冤太不可思议了,这种死法只是小说家的艺术手法,在《三国志》里,记载着他是病死的,死的时候只有42岁,正值壮年时期,所以非常可惜。

 

鲁肃

 

 

 

  刚刚我提到了鲁肃,在《三国演义》中,鲁肃作为老实人,被夹在诸葛亮与周瑜中间,成为两个人斗智的传声筒,被利用、被愚弄,看上去非常没用。后来鲁肃设计请关羽过江去商讨归还荆州的事情,关羽单刀赴会,鲁肃在酒席上又被关羽挟持到江边,计策不成而且样子狼狈,眼睁睁看着关羽坐船离去。

  历史上的鲁肃,却是深谋远虑,有过人的智慧和能力,他初次见到孙权,就提出了自己的治国方针,就是先立足江东,向北抵抗曹操,等待时机除掉黄祖,再进攻刘表,占领整个长江流域,然后可以称帝,谋图天下。这个战略思路,跟诸葛亮告诉刘备的《隆中对》非常相似,从中可见鲁肃的才能完全可以比肩诸葛亮。曹操大军南下长江时,孙权的很多手下包括一些老臣都主张投降,只有鲁肃主张抗曹,并建议孙权召回周瑜,共同商议抗曹大计,最终取得了赤壁大战的胜利。周瑜去世后,也是他继任大都督,主持东吴的大局,始终深得孙权信任。所以说历史上的鲁肃,性格沉稳,深谋远虑,是个出色的战略家、外交家,根本不是《三国演义》中那样窝囊无用的人物。

 

曹操

 

 

 

  说了刘备说了孙权,最后我来说说曹操,他是三国时期最重量级的人物,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曹魏政权的奠基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杰出的人物,在《三国演义》中,却被描写成了一个乱世奸雄,一个奸诈、多疑、残忍好杀的人,就连后世的京剧中,也把曹操的脸勾成白色,以表现他的阴险奸诈、工于心计,把他定义为奸角。

  在《三国演义》中,表现曹操奸诈多疑好杀的事例不少,比如装头痛骗叔父,杀吕伯奢一家,杀粮官以安军心,梦中杀人,杖杀伏皇后,找借口杀杨修等,而且罗贯中为了刻画曹操的奸雄本色,还给他编出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样的话,使曹操在后世背负了不小的骂名。然而,虽然曹操因为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而被世人所诟病,罗贯中也不能完全抹黑历史上真正的曹操的形象,在书中描写了他对内消灭袁绍袁术、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各地方势力,对外降服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这些都是他对当时社会作出的很重要的贡献。

  历史上的曹操,除了作为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个文学家,在文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我们在中学语文课本中都学过他的《观沧海》和《龟虽寿》,在文学史上,他和两个儿子曹丕、曹植被称为“三曹”,他用诗歌、散文来抒发自己政治抱负,反映民生疾苦,是魏晋文学的代表人物,诗歌的风格朴实无华、感情深挚、气韵沉雄,慷慨悲凉,对当时乐府诗的创作有很大的革新, 鲁迅先生称赞他是“改造文章的祖师”。曹操还擅长书法,他的章草被后人评为“妙品”。还有他从匈奴赎回老友之女蔡文姬、赤壁之战前横槊赋诗,经过曹娥碑解读绝妙好辞,临终前分香卖履等轶事,也都是文学史上的佳话。可以说,曹操是《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中形象最为丰满的一个人物,只是由于小说作者尊刘贬曹的创作思想,千百年来,曹操在民间的名声才会这么差。

  一部《三国演义》“七实三虚”,书中的很多精彩情节,有的是夸张事实,有的是移花接木,有的是完全虚构,我们只能把它当作文学作品来欣赏,在阅读的时候,要区别文学与历史的不同,既要懂得欣赏小说的文学性,不拘泥于史实,也要明白小说毕竟不是历史,就像不能把《隋唐英雄传》当成隋唐的历史来看,把《杨家将演义》当成宋朝的历史来看。

  这一期节目,毕老师就讲到这里,咱们下期再见。

 

 

上一篇:毕有话说 | 古人的祝福下一篇:毕有话说 | 古人怎样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