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获奖想到的
鄞州区古林镇藕池小学 吴意静 2017-06-01
今年四月,曹文轩荣获国际安徒生大奖,其作品由此也成为了世界公认的经典。这一喜讯引发了广大国民尤其是曹文轩书迷的称道,不过也使一种声音从社会深处的一隅萦绕在众人的耳畔:继曹得奖之后,教育部是否会大力推崇中小学生阅读他的作品呢?如果这样,恐怕曹文轩的作品虽能在世界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却要被本国中小学生所厌弃了。 虽是一面之辞,但确实反映了中小学生的阅读问题。曹文轩在获奖之前,他的书一直广受青少年喜爱,当它们成为经典之后,反倒不为读者喜爱,难道区区“经典”之称,就能产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吗?类似的情况出现在鲁迅身上。高中有一句名言,学生学语文有三怕,最怕周树人。由于课本中选编的现代文中,鲁迅的文章最生涩难懂,偏偏也是最多的,学生自然对周树人敬而远之了。由是观之,“名著”一词并非“值得一读”这样单纯,这背后是大力推崇“强制阅读”政策的教育部和广大不爱阅读的学生之间的激烈矛盾。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有些名著因其年代、地区文化差异的原因,确实不适合中学生阅读,但名著既然是由世界公认,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其中大部分还是值得阅读的。由于当今中学生深受“重理轻文,崇洋媚外”的教育模式的影响,觉得花时间在读中华经典,是效率低下,自找无趣。殊不知,身为国人,学好并精通国文,不仅是走入社会后的有利工具,更是身为炎黄子孙理应肩负起的传承、发扬民族文化的艰巨任务。少年人不读中国文,成年人不会写中国字,人人都要想出国,在自己的身份前加上一个“美籍”,似乎人生就圆满,这是多么荒唐可笑。青少年不愿读中华名著,究其根源,是深受急功近利的风气影响,。一旦有了欲望,精神就变得软弱,轻而易举地被外来文化“精神殖民”了。如此,便不会再去想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便不会再去想在成为一个数学或物理大师之前,我们应该先学会说话、交流,所谓的民族荣誉感,所谓的文化涵养,在“功成名就”的光辉下显得黯淡无光,于是就出现了当下的“我们要出国,我们个个都要是陈景润,可我们就是怕周树人”的现状。 基于这一社会现状,教育部采取了强制阅读的手段,正是事与愿违,激起了学生对名著阅读更强烈的反感。要知道,名著既值得我们阅读,更需要我们用心品读,而强制下的阅读缺乏内在兴趣的驱动力,是不能根治中学生讨厌阅读的现象的,反倒为应试教育多了一种名曰“背情节概要”的新手段。 今日我们可以厌弃周树人、莫言、曹文轩,但终有一天,我们要正视自己中国人的身份,正视自己空空如也的文化修养,正视整个社会荡然无存的阅读风气,到时再去后悔当初急功近利、鼠目寸光的行为,为时已晚。 鄞州区古林镇藕池小学 吴意静
指导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