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读后感
仪征市都会小学五(2)班 李姚翔 2017-06-01
《水浒传》读后感 仪征市都会小学 五(2)班 李姚翔 《水浒传》创作于元末明初,作者是施耐庵,也有人说是罗贯中,全书以宋朝时期为历史背景。当时的北宋王朝一方面对外屈膝,缴纳税贡;一方面穷凶极恶,掠夺人民钱财。宋徽宗赵佶政治上极端腐败,生活骄奢淫逸,挥霍无度。臭名昭著的“花石纲事件”更使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当时是帝皇将相的一言之地,人民没有任何发言权,有饥饿和压迫的地方就有反抗,于是就爆发了著名的“方腊起义”,“宋江起义”。朝廷进行了血腥镇压,使这些起义都失败了。但在作者的笔下,宋江结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统领千军万马,攻城夺县、开仓放粮,所过之地秋毫无犯,深受百姓爱戴。朝廷屡次派兵镇压失败后深感不安,三次招安,最后宿太尉亲自前去才获成功。后来宋江和他的弟兄们听从皇命领兵东征西讨,先后胜大辽、擒田虎、捉王庆、征方腊,帮助宋徽宗打下江山,立下赫赫战功。但最后宋江、卢俊义等人还是被四大奸臣高俅、杨戬、蔡京、童贯害死了。整篇书情节跌宕起伏,但结局却发人深省。 在《水浒传》中,故事的主人公主要是宋江和他的豪杰弟兄们,作者描写最细的是宋江,故事可以说是因他而起,也因他而终。宋江,字公明,排行第三,祖居山东郓城县宋家村,因他面黑身子矮人称黑宋江,因他孝顺长辈大家又称他孝义黑三郎。宋江为人仗义,周人之急、扶人之困,还经常救助那些贫苦的百姓,江湖人称“及时雨”,当时山东、河北一带无人不知他的名字。宋江名气虽大,但在官场上却并不得意,为山东郓城县押司,也就是一个小官吏,空有一腔报国心愿但却无施展之地。后因私放晁盖等人,被阎婆惜捉住把柄,以至于杀了阎婆惜后连夜逃走,辗转周折上了梁山。因攻打曾头市时,晁盖被毒箭射死,宋江坐上了第一把交椅,为梁山泊众好汉之首。依仗着八百里水泊梁山打退朝廷多次围剿后归顺朝廷,从此梁山主事厅由聚义厅改为忠义堂。 故事到了这里发生了转折,往日里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豪爽场景早已不在,此时的宋江也像变了个人似的,不顾一些头领的反对依然带着自己的兄弟甘愿为宋朝皇帝卖命。在连年征战中,当年从水泊梁山带出来的弟兄们一个个倒下,成了宋朝皇帝的炮灰,但宋江看似舍不得却仍然一意孤行,不但葬送了弟兄们的性命自己也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战胜了一个个强敌也不过是杀敌八百、自损一千,帮宋朝皇帝坐稳了江山后宋江被封为武德大夫,卢俊义为武功大夫,但最终也逃脱不了悲惨的命运,被高俅等人陷害而丧命。高俅让皇帝赐酒,然后暗地里下毒.后来宋江知道自己中毒,又把李逵叫来骗他喝下毒酒,因为怕李逵知道是高俅害死他会报仇,那样就会违反"忠义" 二字,可怜又可悲。原来的一百单八好汉最后只剩下十几个。 为什么最后获利的是朝廷,梁山泊好汉却吃了大亏呢?宋江明知招安是宋朝皇帝和四大奸臣用的计策,却不顾一切同意招安,最后落下个身死的下场。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局,还是让我们来看看最初时各路英雄揭竿而起的原因吧,他们中的很多人当时不是一方豪杰就是名门之后,只是因为迫于陷害或者仕途不顺才走上这条路,最后逼上梁山,落草为寇。一个“逼”字透露出他们人生的无奈,被人冠上“贼寇”的头衔,这是一个让这些受封建思想熏陶,骨子里充满报国情结的人无法接受的现实。于是他们聚在一起做出了一些惊天动地的事情,让宋朝皇帝深感不安,这只不过是为了让宋徽宗妥协而增加的一些筹码。当宋朝皇帝提出招安的时候,他们看到了曙光,认为报国有望,明知是一招险棋却乐此不彼,希望有一天功成名就,衣锦还乡,被世人认可。他们错了,本是一群“贼寇”,宋徽宗怎么可能会相信他们,最终免不了落下个兔死狗烹的下场,走了不该走的路,也断送了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的性命。 如果他们不接受招安,继续招贤纳士,只要再加把劲就有可能将宋朝皇帝和那些昏官奸臣都拉下马,或许真的可以给天下老百姓带来幸福安宁的生活。如果可以的话我想续写水浒,将他们塑造成真正的英雄。 指导老师:冯 梅
指导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