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而不顺
北仑区外国语学校外三(二)班 沈潇逸 2017-06-01
说起“孝”,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孝顺”,在很多人的心里,“孝”就是“顺”。其实,孝有时候并不一定是顺。 ——题记 身边许多同龄的朋友,谈起父母总是一脸的隔阂,不懂我啦,总是管我啦……各种抱怨不绝于耳,少有听到“我爸妈真好”的话。说实话,那些伟大的“孝”似乎离我们太远,遥不可及。 当然身边也有所谓的“孝顺”,是那种完完全全的顺服和听从。从洗碗到端洗脸水,每一件事都按照父母的意思去做,甚至连就读的学校都是父母决定的。身边的家长都说,这孩子好,太乖了,父母少操多少心啊。然而,在同龄人眼中就不一样了——他就是典型的乖乖男。这样的孝顺与这个时代似乎有点格格不入,让人难以接受。 而我所欣赏的,却是另一种不“顺”的“孝”。 她是一个很普通的女孩,茫茫人海中少有人会多看她一眼,同每一个青春期的孩子一样,骨子里有一股叛逆的劲。她不是大人眼中的乖乖女,偶尔会耍耍小脾气,玩玩游戏,甚至后漏做作业。在人们眼里,她跟“孝” 搭不上半点关系。但就是这样一个女孩,让我看见真正的“孝”的力量。 她的父母工作都很忙,尤其是她的父亲,是患者口中的好医生,花在病人身上的时间很多,却少有时间陪伴她。放学时校门口停着的那几十辆车中,鲜能见到她们家车影,很多时候就连早饭也通常是自己路上买的。对于他们,两代人之间的沟通会少一些。 可就在几个月前,我真真切切看到了那个女孩与父亲的一次不寻常的沟通。那是一个周末,几个家庭在一起聚餐,聊天、喝酒。不亦乐乎之时,“爸,别喝了,等会又醉了。”突然,她的声音响起来了,一桌人的目光都聚集到了她身上。她注视着她的爸爸,眼神中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东西。“没事,今天高兴,不会喝醉的。”她爸笑眯眯地答道。“你每次都这样说,每次回家都要吐上半天,你还是医生呢,自己身体都不知道的。”不带半点犹豫,她就这样回绝了父亲,语气中甚至带有些许责备。她的爸爸抬起头注视着她,脸上微笑着,两颊发红,半带妥协地轻声说:“再喝一点。”她沉默地站了起来,走到爸爸身边,把他身边的酒瓶拿走了。“别喝了。”果断而生硬地回绝了她的父亲,带一点撒娇的请求,没有一丝犹豫和妥协。同桌的人都有些震惊,这是一个女儿,又不仅仅是女儿。我的心里有一种触动。我的爸爸也在喝酒,可能喝的比她爸爸还多,但我却没有这种勇气,甚至于连这样的想法都没有。她的父亲用一种我从来都没有看到过的眼神看着他的女儿,而他的女儿也看着他,似乎整个饭厅只剩下他们两个人,其余的人只默默地看着。他们之间的对话,寥寥数语,却早已跨越了语言,他们的眼神对视里,我分明看到了心灵的交流。似乎有一种力量在撞击着我的心灵,一下,一下…… 他们对视的眼神一直在我心中存留着。很久以后,我才明白,那是一种孝的力量。她用只属于她自己的一种独特的方式履行着孝的义务。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孝顺”,而是另外一种“孝”而不“顺”。她和父亲之间,无所谓父女,无所谓高低,他们之间有的,只是心灵的交流,跨越一切的沟通。 “孝”字,后面不一定非得跟上“顺”字,家长和孩子之间,用平等去对待,这不就是另一种“孝”么。
指导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