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孙文愿老师

慈溪市桥头初级中学 唐清华 2012-08-29

整理书架的时候,一本浅绿色封面的书跃入了我的眼帘,它是我20多年前读大学时的教材——《文艺学原理》。扉页上写着:教师,孙文愿;22栋,404室。看到这些,我的脑海倏忽链接起了美妙的大学时光,永志难忘的孙老师。《文艺学原理》是大一的课程。刚刚熬过半个多月魔鬼式军训的我们,心想接下来迎接我们的该是轻松闲适的文化课了,谁料第一堂文艺学原理就让我们傻了眼。什么文学、文艺、文化、文明等全都是抽象的理论术语,“教人半懂不懂的”,一节课下来,我们都发怵了:这样下去,还怎么毕业。孙老师仿佛早就料到了会出现的状况,在我们的茫然和讶异中离开了教室。 第二次上课,他在黑板上写下了他的家庭住址。我把他记在了书的扉页。他微笑着说希望大家有时间去他家做客。接下去他安慰大家:这门学科一下子难以接受是正常的,要有耐心,大约一个月以后就能听明白了,我尽量讲得慢一些。其实,他讲得实在是够慢,够仔细的。你看他的板书就像我们的中学老师,井井有条,清清楚楚,而且写满了整个黑板,哪像其他大学老师,几乎是只写几个大字或者干脆不着痕迹,那才一个个教授范呢。更出乎我们意料的是,一个晚自修,他的身影竟然出现在我们的教室里。读过大学的人都知道,大学教师一般只能一个星期或更长的时间在课堂里和他见上一面,师生之间也就是萍水相逢,难得再有什么交集。“打扰大家了,我在校园里散步,顺便过来看看大家,不知道今天课堂上我讲的东西大家听明白了没有,有没有要问的?”正在叽叽喳喳、东倒西歪的我们听到老师的话都像犯了错的小孩子端正了坐姿,噤若寒蝉。孙老师从讲台上走到我们的中间,我们才慢慢地调整好自己的思绪,和老师交流起今天学习的内容。以后,每隔几天,他都会在这个时候出现在我们中间。渐渐地我们谈的话题也约来越多,关系也越来越亲近。 一天,晚饭后,三楼寝室的阳台上,我漫不经心地凭栏远眺,水泥篮球场上同学们一个个短裤背心,正在挥汗如雨,青春勃发。突然,一个满头银发的老人跃入了我的视线。你看,球传到他的手里了,运球、转身、投篮,一气呵成。“好球!”我脱口而出。“那不是孙老师吗?”身旁也在观战的同学说。他不说我还不以为,他一提醒,我越看越像了。只不过,我实在不敢想象一个快近花甲之年的老人还能和场上的这些二十左右的年轻小伙一样生龙活虎。球场四周是高大遒劲的梧桐树,金黄的梧桐叶在夕阳的余晖里分外耀眼。望着这特别而生动的场面,我开始心动了,飞快地从楼上跑了下去…… 大三的时候我们去农村为期一个月的实习,带队老师就有我们的孙老师。我们关切地问他,“农村条件很艰苦,您年级这么大了,为什么不让年轻老师去呢?”“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我熟悉农村,每一届毕业生实习我几乎都带队。再说,这个学校的校长是我的学生,我来这儿会带给大家更多的便利。”老师的话让我们久久无语。 刚到不久,我们很兴奋,很晚才入睡,但是,大清早我们就醒了。原来是被咿咿呀呀的英语朗读声“吵”醒的。“这儿没有住校生,谁一早就在这么不着调地读英语呢?”我们很纳闷。跑出去的同学回来报告,是孙老师!我们都不信,全都起床了。真的是孙老师!我们好奇地走到他的身边,只见他拿着一本初中英语书正在大声朗读。疑惑写在每个人的脸上。“见笑了。我们当年学的是俄语,但是现在评教授要考英语,明年我就要退休了,没办法,得抓紧啊!是不是把你们吵醒了?”“没有没有”我们连忙说。我不知道第二年老师是否评上了教授,但是在我们的心里,无论学识和德行,孙老师早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教授了。 毕业时孙老师也来到了我们的身边,我适时地把留言簿递给他,他看了看我,爽快地在上面签下了“生命在于运动,学业在于勤奋”几个大字。我知道,这是他人生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我的激励和鞭策。在班长的邀请下他即席发言。说了些什么我大多不记得了,除了最后的几句。他不无遗憾的对我们说,你们班上出现的“对子”太少了。要知道,你们都是经过层层淘汰,精挑细选的,都是非常优秀的啊!为什么都看不上对方呢?当时血气方刚的我们自以为青春无敌,谁都不以为然!今天,回想当初孙老师的肺腑之言,真是感慨良多! 来到他乡,本想写信和他联系,报告他青春的花儿是如何肆意地绽放,但是时至今日,状况是无聊一日胜似一日,所以虽然有时想写,却又难以下笔,以至于一去之后,杳无消息了。“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他是他我大学期间接触最多对我影响最大的老师。又一个教师节来了,衷心祝愿孙老师健康长寿!
指导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