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的巷口,嘭嚓的老行当和忙碌而归的青年,撞了个满怀 | 师者文心

发布日期: 2021-08-16 点击次数: 665

微信图片_20210816150537.png

第70期

宁波市北仑区高塘学校 郑依云


▾  点击收听  ▾


郑依云:渐行渐远的老行当.mp3

00:0008:29

一直想写一篇关于老行当的文章。今天又重拾记忆,用键盘敲打关于老行当的文字。

 

提起老行当,脑海里就会浮现出小时候的那些场景——

 

黄昏的巷口,有节奏的嘭嚓声,漫天飞舞的棉絮——弹棉花匠;一副针线、几张碎布、缝缀得不着痕迹的补丁——缝穷……

 

补锅,锔碗,做称,打铁……这些曾与人们千年相伴的一样样民间老行当,带着无限的岁月依恋,正渐渐退隐于现代人生活中。

 

微信图片_20210816150533.png


老行当,在时光的磨洗中显得苍老而老旧,伸手一摸,会清香你久远的记忆,然而你却难以挽留住它渐行渐远的脚步。

 

铜匠,银匠,编织艺人,现代生活淹没了许多曾有的记忆,拨开岁月的烟尘,许多东西依然那么强烈地撞击着自己的心扉。

 

站在民间老行当的血色残阳中,内心激动,想要把洒落在岁月里的温情记忆留存下来。深深温暖心间的乡情文化。

 

像岁月里的老银器,老旧,宁静却执着地洒着自己淡淡的性情本色的光。老行当的传承,靠的就是这种坚执的文化力量。




爱老行当,不在年龄大小,把人类前景、前进旅途中,那一把把深情的记忆装在心间,会温暖自己一辈子的情怀。用洒满文化记忆的老行当图画装点自己前行的好梦,这样的路韵味无穷。那曾经久远的乡情碰触了观众依恋的心田。

 

以前的人,营养没有现在这么好,几乎没有“黑头”。姑娘出嫁前,绞脸婆就会到来。绞脸婆手上夹一个布包,打开里面就是一根长长的棉线,绞脸婆用面粉涂在姑娘脸上,而后一口咬住绳子一头,两只手扯紧绳子忙活开来。先是下巴,而后是脸,额头,一点点地绞。绞完,姑娘的脸上变得红润,皮肤也变得格外细腻。“这是因为,绞脸其实就是棉绳按摩人脸部的每一个穴位,加快脸部血液循环。”

 

微信图片_20210816150529.png


小时候,女孩子出嫁要买镴饭碗。同学的外公会这个手艺。记得妈妈买过一对。说是姐姐出嫁的时候用得着。可是没有等到姐姐出嫁,这个老行当已经在人们眼前消逝。

 

邻居是个田匠——就是竹匠。和竹子相关的手艺。比如,编织竹毯等。一切和竹子有关的活。这个师傅叫阿明。村里的人叫他阿明师傅。前几年女儿舞蹈比赛,那支充满民族韵味的《嘎嘎姑娘》,需要一只箩筐才能更好地表达出傣族姑娘对生活的热爱。于是乎,叫老妈老家找人编织。幸好还有会这活的,心里庆幸老行当总算没有消逝。后来,女儿的这舞蹈还让她得了奖。



老家还有库匠。就是和板有关的。木桶,水桶之类。经他的手,散落的桶都能修复好。

 

还有个钟表匠,是我初中班主任的弟弟,我也曾经让他修过手表。

 

现在同事的老爸是铁匠,做剪刀、菜刀……某日,同事爸爸的照片与手艺介绍文章见诸报端,让我们开心了一把。

 

重现似曾相识的老行当,让人怀旧遐想。那些传统的手工艺劳动,记述了历史的昨天。修钢笔匠、钟表匠、铁匠铺、竹器坊、园木作铺等,都曾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走进老行当,就像回到了那已经逝去的年月。

 

微信图片_20210816150525.jpg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些民俗文化,有许多是童年难以泯灭的美好的记忆,希望能传承下去……

 

向还在从事这些活动的普通劳动者致敬——你们才是最伟大的!



微信图片_20210816150523.jpg

郑依云


91年毕业迄今,一直孜孜不倦耕耘语文这片沃土。平时笔耕不辍,多篇文章见诸报端,指导的学生习作发表、得奖百余篇。


上一篇:没有了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