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有话说 | 古代的学校

发布日期: 2019-09-03 点击次数: 1297

 

栏目主持:毕文侠

点此倾听 

 

 

 

    大家好,我是毕老师,今天我和同学们来讲讲古代的学校是什么样的。现在大家都已经告别愉快的暑假,重新回到学校,进入了学习状态,我们《未来作家的微信公众号最近也在推送一些关于开学初期怎样收心,投入学习的内容,相信对同学们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是有帮助的。

    其实回到学校里也是一件开心的事情,因为又可以见到亲爱的老师,可以和久别的好朋友聊聊各自在暑假里的有趣见闻。大家都升了一个年级,换了新的教室,一切都是那么新鲜,让人兴奋又期待。
    说到学校,大家知道中国最早的学校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吗?那时候的学校又是什么样的呢?说来话长,我相信大家都学到过不少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听说过三皇五帝的故事,这三皇指的就是伏羲氏、燧人氏和神农氏。

    传说伏羲氏教人民结网捕鱼,燧人氏教人民钻木取火,神农氏教人民制作耒来耕种劳作。顺便说一句,这个耒字有点像来字,这是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就像木叉。这三皇向人民传授生活生产技能,就是一个教育的过程,这时候的教育还是和生产劳动分不开的,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分离,成为一种专门的活动,既然成为一种专门的活动,那就需要一个专门的场所来进行这种活动,于是,学校就这样产生了。这说明,咱们中国的学校真是历史悠久。

 

    不过,最早的学校可不叫学校,而是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叫法。

 

    根据史书记载,远在夏商周时朝,就已经出现了正规的学校,夏朝的时候叫做校,商朝的时候叫做序,周朝的时候叫做庠。西周时期的学校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国学”是设在周王朝都城和诸侯国都城的学校,供大贵族的子弟们就读,而“乡学”则是各地设立的地方学校,供普通贵族的子弟们就读。设在周王朝都城的大学叫做“辟雍”,规模比较大;设在诸侯国都城的大学叫做“泮宫”,规模比较小,这也是奴隶社会等级制度的体现。以上这些学校都是由国家管理的,只用于培养贵族子弟,一般平民百姓是不可能进去的,奴隶们就更不用想了。

 

    古代的帝王自己也有专门学习的地方,叫做明堂。明堂是古代帝王最重要的场所,他们要会见诸侯、发布政令、祭祀天地祖先、学习知识等,都会在明堂里。记得中学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木兰辞》,里面有一句“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说的就是这个地方。现在北京天坛祈年殿就是古代明堂式建筑硕果仅存的一处,已经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

 

 

 

 

    西汉汉武帝的时候,根据大经学家、思想家董仲舒的建议,在长安城设立了国家的最高学府,取名叫“太学”,听着比咱们现在的大学还牛,经过多年发展,到西汉末年,太学生已经有一万多人,而到了东汉中期,设立在洛阳的太学,学生竟有三万多人,可见这太学有多大,比咱们现在的大学还大多了。

    到了三国归晋之后,晋武帝在太学之外,又设立了更高一级的“国子学”,专门招收朝廷五品及以上官员的子弟入学,而在原来的太学,则招收六品及以下的官员子弟。

 

    到了晋代后期,国子学发展成为国子监,一直延续到了隋唐时期,它的功能仍然是供朝廷官员的子弟学习,同时还有一些日本和朝鲜半岛的外国学生也前来留学。国子监的教师分为“博士”和“助教”,他们的最高领导人称为“祭酒”,相当于现代的校长,副手称为“司业”,协助祭酒工作,相当于副校长,我国现在还保存完好的国子监建筑就在北京的东城区,大家去北京旅游的时候,可以去参观一下,感受一下古代学校的氛围。

 

 

 

    宋代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黄金时期,在整个宋代,全国各地兴起了许多书院,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有点类似于今天的私立大学,不过,后来随着国家加强对教育的管理,书院也成了国家的教育机构。

    其中最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这些书院,培养了众多的学子,使宋代成为中华文化的顶峰时期,以致后人有“南宋之后无中国”的说法。宋代之后的元明时期,基本上沿袭了宋代的格局。

 

 

 

 

    清朝末年,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向西方列强学习各种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技术,催生了中国的近代新式教育。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第一所新式学堂,与旧有的官学、私学有了很大的不同。

    1895年以后,又成立了“北洋大学堂”,这就是今天的天津大学的前身,以及“京师大学堂”,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大学的前身。推行新式教育的学堂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到了1905年,清政府下令废除科举考试,中国社会延续数千年的旧式教育正式宣告结束,从此以后,学校教育告别了传统的四书五经,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现代的知识科目,一直到现在。这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以上所说的都是国家设立的学校,其实自古以来,还有另一种民间的学校,叫做私塾,就是私人成立的教育机构,有人认为孔子创立的私学就是属于“私塾”性质的。私塾又可以根据教育程度的不同,分成“蒙馆”和“经馆”这两种。蒙馆的学生主要是儿童,学习识字和启蒙;经馆的学生则主要是成人,学习如何应对科举考试。

    私塾教师的文化水平差别很大,既有名师鸿儒,也有粗通文墨的平庸之辈。我们所熟悉的《聊斋志异》的作者,清代的蒲松龄,就曾经做过长达几十年的私塾先生,他在教书之余,还写出了《聊斋志异》这本奇异又有趣的短篇小说集,被郭沫若先生称为“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现在我们可以知道,中国古代学校的历史是如此悠久,关于学校也曾有这么多不同的称呼,咱们中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可不是没有理由的。更让我们自豪的是其他三个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埃及的文明都出现过断层乃至灭绝,而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至今已经延续了五千年,我们相信,中华文明必将继续延续下去,并且发扬光大。

 

    这一期节目,毕老师就讲到这里,咱们下期再见。

 

 

 

 

 

上一篇:毕有话说 | 舌尖上的水果蔬菜(上)下一篇:毕有话说 | 古代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