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有话说”之慈母的爱

发布日期: 2019-04-16 点击次数: 2882

 

栏目主持:毕文侠
点此倾听


大家好,我是毕老师,今天我来给大家赏析一首关于母爱的诗《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一首最通俗也最为人称道的古诗,我相信每个人都会背诵。诗中亲切而真诚地歌颂了伟大的母爱,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的孟郊,他的一生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虽然很有才华,但是喜欢发牢骚,说自己“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我因为没有什么才华,所以英明的皇上不喜欢我,而且我经常生病,朋友之间也疏远了。

当时的皇帝唐玄宗看到这首诗,看出来他是在发牢骚,就很不喜欢他。他一直到40多岁才考中进士,还只当了一个小官,这在古代对于一个非常看重仕途的文人来说,是很失意的。既然仕途失意,朋友也疏远了,在他的心中最让他感到温暖的,只剩下心灵的避风港——家庭了,而对于家庭的回忆,最深刻的是和母亲分别的那一幕。这首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他的母亲为他缝衣服的场景,而表现的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际上是两个词组,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以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着的两句写出了人物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临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亲一针一线,把儿子要穿的衣服缝得细密又结实,是怕儿子要很久才能归来。

我们知道,在古代的时候,出一趟远门是非常不容易的,不像现在有这么多快捷的交通工具,哪怕再远的地方,坐上飞机也能很快回家。而且古代的通讯只能靠写信,一封信要在路上经过很多天才能送到收信人手中,所以家里有人出远门的话,亲人是非常担心的,走之前要做很多的准备工作,包括缝衣服,把衣服缝得结实些,这样出门在外就可以穿得久些。

 


其实,这“临行密密缝”除了使衣服经久耐穿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在古代的时候,我们江南这一带有一个民间风俗:当时不论是穷人还是富人,出门远行之前,母亲或妻子都要密密地缝衣服。因为这个“缝”字与相逢的“逢”同音,希望孩子或丈夫能早日归来,一家人再相逢,这是对于远行游子的美好祝愿,是为了图个吉利的做法。孟郊出生于浙江武康,武康是唐代时候的地名,就是现在的湖州市德清县,孟郊作为当地人,应该是知道并且会遵从这个风俗的。

诗的最后两句是前面四句的升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对于春天阳光般博大温暖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么能够报答呢?诗人用通俗形象的比喻,表达了一个孩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

在中国古代的诗歌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关于友情、关于爱情、关于思乡、关于战争、关于自然风光的诗,但是关于母亲的诗并不多,我相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只能想出这一首《游子吟》来。因为中国古代,完全是属于男性的社会,女性的地位非常低,是作为男性的附属品的,家庭以外的事务女性几乎都没有参与的权利。在这种思想的统治下,母亲经常不被重视更不被描写,这种现象一直要到封建社会结束,五四运动开始以后,母亲作为家庭中的重要一员,才被重视和大量描写。

 

 

老舍曾经说过: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著名作家翻译家郑振铎也曾说: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是失败时的伴侣。我们如果了解了孟郊的一生,就会发现他的一生,大多数时间里都是窘困潦倒,饱尝了世态炎凉,也许,他正是因此而更觉得亲情、觉得母爱的可贵。

作为一个母亲,她对孩子的爱,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的,这种爱朴素自然,亲切感人,有时候甚至不需要言语来表达,这首诗也是如此,没有临别的语言,更没有煽情的泪水,只是用一个普通而亲切的生活场景,温暖地拨动了千百年来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唤起了普天下儿女们对于母亲的感恩和依恋。

 

 

关于《游子吟》,毕老师就讲到这里,咱们下期再见。

 



往期回顾

 

      “毕有话说”之《水浒》小考 

      “毕有话说”之鼻祖是谁

      “毕有话说”之钱的历史

      “毕有话说”之元旦和春节

      “毕有话说”之古代考试那些事(上)

       “毕有话说”之古代考试那些事(下)

       “毕有话说”之回家的路

       “毕有话说”之爆竹声声

       “毕有话说”之呼朋唤

      “毕有话说”之火树银花闹元宵

      “毕有话说”之春夜喜雨

 

上一篇:“毕有话说”之春夜喜雨下一篇:“毕有话说”之绿意盎然话植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