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有话说 | 古诗文中的借代词(一)

发布日期: 2019-06-26 点击次数: 1765

 

栏目主持:毕文侠

点此倾听

 

 

     大家好,我是毕老师。从这一期开始,我将给大家介绍一些古诗文学习的知识。

    我们在学习古诗文的时候,经常会看到一种特别的修辞方法,这就是借代。借代是指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这种方法在古诗文中运用得十分广泛。

    我们在阅读古诗文时,如果掌握了这种修辞方法,就可以领略到它的妙处。从这期开始,毕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些古诗文中经常用到的借代词语,大家掌握了之后,相信会对理解古诗文有很大的帮助。

 

 桑  梓

 

    我首先要说的这个词语是桑梓,在很多的古诗文中,这个词都是被用来借代为故乡的意思。那么桑梓为什么会有这个借代意义呢?而且,我国的树木种类那么多,为什么会选这两种树木作为故乡的代名词呢?这是因为,这两种树木和人们的关系是最密切的。

    我先来说说桑树。桑树木质坚硬,可以用来制作家具、乐器等。桑树的果子桑椹可以用来充饥,还可以酿酒。桑叶可以用来养蚕,树皮可以用来作为药材,还可以造纸。它的这么多用处,都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而梓树号称木中之王,它的木质偏于软韧,轻巧而有弹性,易于加工,而且不会开裂,人们利用它的这个特点,用来做雕版,印刷各种书籍,因为在活字印刷被发明出来以前,人们都是使用雕版印刷的,所以我们有一个词语叫付梓,这是一种文雅的借代用法,比如说“这本书已经付梓,不久将会出现在各大书店里了”,就是说这本书已经在印刷了,不久就会上市销售。梓树还具有耐潮湿、耐腐朽的特点,所以人们还用来制作木箱,比如著名的秦兵马俑一号坑战车上的兵器箱就是用梓木做成的。古代的皇帝皇后去世之后,所用的棺木也是用梓木做成的,称为梓宫




 

    正是因为桑树和梓树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经常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栽种这两种树木,在古老的《诗经》中,就有“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这样的句子,是说人们对父母先辈所栽种的桑树和梓树,必定要心怀敬意。由于这些原因,久而久之,桑树和梓树就成了故乡的代名词,“桑梓之情”就是指对于故乡的思念之情。

 

布  衣

 

    刚刚我说到了古人种桑树,其中一个目的是为了采桑叶用来养蚕,而养蚕是为了获得蚕丝,用来做成丝绸服装,实际上,丝绸服装只是供贵族穿着,普通的平民百姓,是不太可能穿名贵的丝绸服装的,所以宋代的张俞有一首《蚕妇》诗,其中两句写道“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表达了诗人对养蚕农妇的同情,反映了劳动人民生活的悲苦。

    那么,不能穿丝绸服装,平民百姓能穿什么呢?在宋代以前,棉花的种植在我国还不普遍,普通百姓通常只能穿葛麻等织物做成的粗布服装,称为布衣,后来,布衣就成了平民百姓的代名词,有时候,我们仍可以听到某人自我介绍时说“我乃一介布衣”,就是说我是一个平民百姓。

 

    这种用葛麻做成的衣服,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就是粗糙、僵硬,如果直接穿在身上,会非常不舒服,所以就需要有一个使它变软、变得平整光滑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叫捣衣。妇女们把做好的葛麻衣服用水浸湿,放在平整的砧板上,用一根木制的捣衣棒不断敲打,经过捣衣之后的衣服,穿在身上就会舒服多了。




    古代的劳动妇女,白天忙于各种家务,很少有空闲,捣衣这种工作,经常放在夜晚进行,因为捣衣的过程,不需要把衣服看得太清楚,只要有点光亮就行了,这时候,月光正好能满足这个条件,所以妇女们经常会在月光下捣衣。李白在《子夜吴歌•秋歌》中写道“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描写的就是这种家家户户的妇女在月光下捣衣的场景。

    毕老师私下猜想,这“一片月”会不会是中秋之月呢?因为中秋的月亮是最大最明亮的,当然也是最适合捣衣的。我们知道,中秋的月亮最容易让人联想到思念亲人、期盼团聚,这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表现手法,而李白的这首诗描写的正是捣衣妇女在秋夜思念远征的丈夫,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归来一家人团聚。这是不是有点巧合呢?

    这一期的内容,毕老师就讲到这里,下一期我继续给大家介绍古诗文中的借代词语。咱们下期再见。


 


上一篇:毕有话说 | 俗语的真面目(二)下一篇:毕有话说 | 古诗文中的借代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