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岁月
不管是开心的、伤心的还是喜乐交织的
都将会流逝,成为过往
……
让我们跟着作者的岁月
来体验她的过往
看她是如何把往事编织成花
系在心尖上 让它弥漫芬芳
关于作者
夏真,民族汉,1969年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就职于宁波教育学院,任人文分院院长(现已退休)。著名作家,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80年走上文坛,至今已发表作品500余万字,出版长篇小说、长篇报告文学、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共24部。不少作品被翻译介绍出国,作品曾50余次获国家级、省市级奖,其中长篇报告文学《生命之歌》获1994年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为浙江省第一个获得此殊荣的作者)、浙江省鲁迅文学艺术奖。《杭州湾跨海大桥——跨越》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特殊使命》《小巷总理》《今日父老兄弟》《红门》《世界五百分之一的希望》等8部作品获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浙江省优秀作品奖、浙江树人出版奖等。
序:
王 毅
夏真早就有个愿望,让我给她的作品写个序 ,我却一直不敢从命。她的理由是我总是她的作品的“第一读者”,对她的创作情况和作品有更多的了解。而我则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为由,一再推辞。自然,其中的原因还在于她是我的太太,我为她的作品写序,似有“王婆卖瓜”之嫌,所以越发应该回避了。
这一次,她选编了这本散文集,我又是“第一读者”。这些作品有些是过去发表过的,有些是新创作的,我曾陆续读过,都有印象。如今选编成集,集中地阅读一遍,不觉有“温故而知新”的强烈感觉,于是我自告奋勇,要为它写个序言。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此话不假。作家的身影总是无法避免地出现在自己的作品之中。只是在其些作品中显得隐蔽些,而在另一些作品中 显得公开些罢了。我以为散文这种体裁是最容易暴露作家真实性情的。这就是我要为这本散文集写序的真实原因。
记得有一年春天,我俩应邀去浙江大学做讲座,有学生递上纸条来,问:“你们家是谁做家务的?”这样的问题。几乎在每次文学讲座中都会有人提出。这个问题说白了就是“夏真会不会做家务”。这往往让夏真感到很委屈。所以,遇到这样的问题,我总是抢着着回答,为夏真“正名”。
我以为,这本散文集展现了夏真的另一个侧面,或者说展现了一个更完整、也更真实的夏真,也足以为夏真“正名”。
在不少人的眼里,夏真是个“女强人”。确实,在夏真的性格中有争强好胜的一面,夏真不服输。诚如杭州一位作家朋友所戏言:夏真就是跌倒了,也认为自己跌倒的姿势是最好看的。“女强人”的印象也来自夏真那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夏真写过《不沉的陆地》《父老兄弟》《生命之歌》等多部长篇报告文学,写抗洪,写扶贫,写金融卫士,采访中,涉洪水,爬高山,冒酷暑,经历过种种艰难险阻。正如上海的一位著名评论家所说:“这种事连一般的男作家都不敢为之,夏真作为一个女作家却去做了,真是令人敬佩。”夏真的作品,无论是报告文学,还是小说,在取材上大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在写作的风格上追求的是大气,因而也难免给人“女强人”的印象。
然而,透过这本散文集,我们可以看到她感情细腻丰富,甚至多愁善感的一面。我常常惊异于她感情的细致和敏感,才思的灵动和飞扬,仿佛生活中的一草一木,都会触发她创作的灵感。在我看来一件平平常常的小事,也会引起她那么丰富的想象,感悟出那么多的道道来。一棵不起眼的小花,仿佛有了生命,一只逃逸的小鸟,竟然那样多情多义,加上文笔又是那样的委婉动人,读来简直催人泪下。
著名老诗人孙钿曾经赞赏说:“夏真是颗多棱面的钻石,每一个侧面都会折射出不同的光彩。”此话虽有过誉之嫌,但用在这本散文集上,倒也颇为合适。
夏真的散文,视野宽阔,题材广泛,社会、家庭、政治、哲学、旅游、休闲、婚姻、爱情、亲情、友情,哪怕是去参加一次会议,或者是一次寻常聚餐,都会触发她的创作灵感,似乎什么事情都可以写成文章。这就是夏真的本领。只有热爱生活的人,生活才会给她以丰厚的馈赠,夏真热爱生活,生活也厚待她。
夏真生活得很投入,写东西也同样投入。她的散文,不虚假,不媚俗,不矫揉造作,不无病呻吟,与那种盛行的“小女人”散文截然不同。读者喜欢她的散文,也许就是因为她体现在作品中的那一份心情。
夏真的散文可以说写得恣意汪洋,笔法多样,或率直或委婉,或绚丽或质朴,或江河直泻,或小溪流水,向读者诉说着或由树木花草引起的情思,或因风霜雨雪触发的感悟。
总之,夏真以她多样的视角,多样的笔法,多样的语言,描绘着她心中的世界,她那心灵多侧面折射的世界。
我得以“第一读者”的身份,记下以上观感,也算完成了作者多次嘱写序言之托。
注:序言作者王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编审(正高),宁波市《文学港》编辑部前主任,宁波市作家协会前秘书长。此文原为夏真第一部散文集《写字台边的黑猫》(2000年)所作,后因该套丛书一律不放序言,故放置至今。如今斯人已逝,文章尚存,特选此作为夏真散文集《往事往事》(2021年)序,以感恩缅怀故人。
/////////
后记:
夏 真
还记得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一个全民激情洋溢的时代,杭州大学邀请了浙江省的十位著名青年作家见面。这真是个别具一格的见面会,杭州大学的礼堂被热情的大学生们挤得水泄不通,我们十个人则排在台上亮相,由下面学生们提各种各样问题,点到哪个就由哪个作家回答。记得有人点名向我提问:你为什么要搞创作?我中气十足地响亮回答:为了实现人的价值。下面是暴雨般的鼓掌。
当时的我正意气风发,浙江省刚刚为我出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一炮打响,发行量达 47000 册。
然而,当我的写作走过了 40 多年之际,我却觉得这个回答远远不能概括我对文学的理解。或许我们开始时是功利的,确实是急于为了实现人的价值,但是现在你的价值早就被社会肯定,你已经功成名就,你为什么还要写作?
其实,作家是一种命运,是一种使命,它是你对孜孜不倦理想境界的追求,是走向自我完善道路上的探索。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功,更不是所有人都能在写作的路上走一辈子,只有老天眷顾的宠儿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作家。
不知不觉中,写作早就成了我生命的组成部分,它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一种爱好,一种需要,就像是我们每天呼呼吸吸的空气,自然且决不可少。
这辈子我最早涉及的是小说,小说,能让我将最隐秘的内心柔软得到痛快淋漓的宣泄,始终是我的最爱。
事实是,相比较写爱得死去活来的罗曼史之类,或许,大气磅礴的报告文学更对我的气质,更能让我乐在其中游刃有余,我的许多好运都是它带来的。可以说,报告文学是我的妻子,小说是我的情人。
散文则是在忙碌之余碎片的捡拾。这些文章,有的是出差坐在火车上或者飞机上,就着狭小的一尺见方的桌子写的,有的是开会坐在会场上甚至主席台上时,悄悄在笔记本上写的,有的则是某个星期天,天气很好阳光明媚,突然兴趣所致,喝着咖啡听着音乐写的。散文是什么呢?我想,散文是闺蜜,是挚友,是掏心掏肺的倾诉,是我的灵魂扫去一切伪装,最坦诚最真实的裸露。
当我写着散文时,没有写小说时的狂热,没有写报告文学时的正气浩然,更不用任何掩掩饰饰左顾右盼,我的心会充满喜悦,清澈明亮,坦坦荡荡,毫无障碍。
或许这才是每一个写作者都在追求着的自由自在的心境?
2017 年,我完成了最后一部长篇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创作从此封笔。因为,我已经不再是适宜东跑西颠的年龄了。散文于是成了我这些年的最宠最爱。
几年前,我已经出版了 3 部散文集,这里所选的散文则是在近几年写就,大都已在报刊上发表。多年的写作经验及洞察力让我得益匪浅,喷薄汹涌的奇思妙想总能在生活现实中让我本能地把握生命,迅速抵达本质的精神深处。我写两棵树的爱情,一片没有落下叶子的苦苦等待,一条被打进墙壁里达四年之久坚强的鱼,微信运动里藏着的无人知晓的奥秘,手机号码里的无限遐想,包括坐公交车的哲学,忧郁的破解大法,一切事物都有着勃勃生机,一切都显得那么可爱意味深长。
对人们司空见惯日常生活的深度解读是我的又一爱好。宁海一市的“一红一白”是怎么兴旺起来的,农村的一餐饭能看出老百姓生活中的富足与喜悦,登山与走路绝对是个有趣的,受争议的广场舞被郑重其事正名,一个小小社区则有着说不完的 好玩故事,哪怕是一条流浪狗与一池观赏的金鱼也是生活中小小的欢喜与快乐。
当然,重要的还是往事的叙述,一个人的足迹其实都是时代的印记,这些年,我细细地梳理着,我们是如何在时代的变化中成长起来的?一个农村中学怎样培养着我一辈子的思想品质?特殊的岁月里造就了我与先生独特浪漫的婚姻,与宁波日报相交的40 年见证着的是一座城市不可忘却的历史,幽默的文学港往事,及在充满叫卖声的小巷里《未来作家》这一份报纸的奇迹般兴起,几乎都是特定年代里难忘的文化印记。
观察人总是我最感兴趣的事,我兴趣盎然地记录着碰到过的许多有意思的人,无论是机智幽默的画家,还是白手起家卖番茄的农民企业家;是仓库里自学成才的解放军战士,还是躺在病床上撑着下垂的眼皮用一个指头一个指头艰难写作充满着幻想着的老教师;都有着可爱感人故事,都让我敬让我爱。
最值得一提的是《书背后的故事》,其中记录的是本人几本在全国有着重大影响作品的背景材料,揭秘了许多不为人知背后的故事。这些作品无一不是获得国家级、省级“五个一工程”大奖,好几部作品被搬上银屏,在社会上有着较大的影响。
其中,解密了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大奖的《生命之歌》创作的前因后果,震动全国的宁海 7·30 特大洪水的《不沉的陆地》是怎么出炉的,被奇迹般连续转载 4 年之久的《父老兄弟》如何被中央首长搬上了央视新闻,《跨越——杭州湾跨海大桥纪实》是如何跨越难关建成了世界第一大桥的,我与先生又怎么写好遗嘱毅然奔赴地震第一线完成了《特殊使命》。这部分内容厚重丰富,是不可多得的史料。为抢救这些史料,2016 年,浙江省委宣传部曾委派浙江电影制片厂特地前来为我录像录影。
最后一章写的是我对挚爱的先生的追思,三年前,他突然去世了,好端端活蹦乱跳的一个人,从发病到结束,仅仅只有短短的 7 天。让我猝不及防啊!那一种痛,将我打入被凌迟般的绝望之中,我的幸福从此被击得千疮百孔支离破碎。你睡过去了,但时间还在不紧不慢走着,我唯有在文字的温度中寻找你,与你隔空对话。有评论家说,这些哀婉凄恻的文字是我写得最好的散文。我苦笑,这不是散文,这是从我心里汩汩流出的泪……
今年春节之后,我就筹划着为这几年写的部分散文出本集子,没想到,原来很有把握的几个机会都被日子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一度气馁,想想现在自媒体时代,不出书也罢,再说我已经出版过那么多书,多一本少一本也无关紧要。然而很快峰回路转,老天爷自有安排,它总是让我梦想成真,我想这是命运对我的宠溺。
总之,一切都在愉快有序地推进着。
谢谢我的王毅,斯人已逝,你在 2000 年为我写的散文集的序言,如今读来,字字句句情真意切,简直就是为我今天的《往事往事》量身定做,你总是最了解我的人啊,正是这份理解与信任,让我对你永远难舍难分。
谢谢我的亲人,你们总是最理解最支持我的人,你们是我最坚实的依靠,你们是我后半生幸福所在。
谢谢我的朋友们,在我痛不欲生的日子里,有你们的爱,有你们的支撑,才让我在历经危难后重新获得内心的平衡。这里的许多文章是为你们所写的,一字一句都有着温情而绵长的记忆。
谢谢我的读者,我想你一定会喜欢这本书,因为这不仅是我的感悟,更是许多人的感悟,你或许认识我,或许不认识我,但是,你一定会从中找到似曾相识的痕迹,它是美丽的,有意义的,值得思索的。
2021-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