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从宁波市教育局了解到,在2019年5月,市教育局已经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将用3年左右时间,统筹资源,构建模式,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在全市中小学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在全市创建100所劳动教育示范学校,建立50所市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带动全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深入开展。
来看看宁波的做法↓
劳动教育有哪些关键环节?
(一)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拓展课程内劳动教育内容
1.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要将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用技术课程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渠道,开足开好。要明确并保证劳动教育课时,义务教育阶段三到九年级切实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课,普通高中阶段严格执行通用技术课程标准。
2.促进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在思想品德、语文、历史等社会学科教学中加大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的培养,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学生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劳动素养。在其他学科教学和共青团、学生会、少先队组织活动时也应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
3.加大地方和校本劳动课程开发。各地各校可结合新课改,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民族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课程。各中小学可结合课外活动、社团活动、校外活动需要开发劳动教育校本课程。
4.开发劳动教育教材。市教育局将组织力量开发适合城乡学生特点和符合宁波经济发展水平需要的劳动教育地方教材。
(二)组织开展多形式劳动教育,保障每天有劳动实践锻炼时间
各地各中小学要统筹校内外和家务劳动教育资源,保障中小学生平均每天劳动不少于1小时。
1.组织开展多形式校内劳动。学校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组织学生在校内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在校园环境卫生、绿化美化、教室保洁、宿舍内务整理、公物维修、勤工俭学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劳动锻炼机会。校园保洁采取划片包干的方式,原则上由学校组织学生完成,做到“每天一小扫、每周一大扫”,并形成制度。有条件的学校可依托校内或结对职业学校、高校等资源,开辟“责任田”“林场”“养殖场”“无土栽培植物园”“劳动实践基地”等方式,吸引和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劳动实践。要积极开展手工制作、木工制作、电器维修、厨艺烹饪、宿舍内务整理、勤工俭学等各类劳动实践展示、竞技和评比活动,激发学生劳动兴趣,提升学生劳动能力。
2.鼓励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要通过家长引导和鼓励孩子主动承担家务劳动。各学校可根据各年龄阶段学生特点,安排学生适量的劳动家庭作业,保障学生家务劳动每天不少于半小时(寄宿制学生在校时间除外)。劳动家庭作业以鼓励学生在家庭中立足“自己的事自己做”,并适当帮助父母或其他长辈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为主。小学低年级学生家务劳动以整理内务为主。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和中学生以内务整理、洗菜、煮饭、炒菜、洗碗、洗衣、家庭卫生保洁、购物、器具修理等日常家务劳动为主。
3.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劳动。全市各中小学校要将校外劳动纳入学校教学计划,每个学期组织1-2次校外劳动实践活动。要充分利用各类校外劳动教育基地、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少年宫和结对职业学校、高校等,结合社会实践、研学旅行、共青团活动、少先队活动,加强城乡学生交流,组织学生学工学农、参与社会公益劳动和志愿服务,鼓励学生勤工俭学。
(三)建立和完善学生劳动评价制度,开展劳动教育督导和评价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将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工作情况纳入学校年度绩效考评指标,要将中小学校落实劳动教育的情况纳入督学责任区重要内容,并以适当的方式向社会公布督查结果。各中小学校要建立和完善学生劳动评价制度,评价内容包括劳动态度、劳动时间、劳动成果、劳动给学生带来的变化等方面。要将劳动评价记入学生期末评价、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加强对学生劳动实践能力考查,逐步推进劳动教育记入普通高中学分考核制度,并作为升学、评优的重要参考。